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普世君王

今天是教會禮儀年最後一個主日,即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教會在今天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這瞻禮是教宗庇約十一世在1925年頒布的。當時的背景是世俗主義及無神論主義日漸猖獗,世界亦飽受戰爭煎熬,定立此瞻禮的目的是再一次提醒信眾,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君王。

讀經一,撒慕爾紀下陳述各支派一致擁立達味為以色列君王;他登極時三十歲,做王四十年;在赫貝龍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全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下5:1-5);他掌握政治及宗教的大權。耶路撒冷是宗教及政治的中心,以色列民用聖詠向京城歡呼致敬。

 另一方面,「基督普世君王節」選讀的福音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片段。「這是猶太人的君王」(路23:38)是十字架上,耶穌頭上以希臘文、拉丁及希伯來文字寫的罪狀牌。究竟,耶穌基督是一位怎樣的君王?福音中,聖史路加把「為王」與「救贖」連在一起。他讓我們看到,基督得勝、基督為王,在於祂不被世界、或罪惡、或死亡戰勝;祂以十字聖架統治萬民、救贖普世;悔改的罪人也獲應許天國的福樂。

哥羅森書讓我們看到,初期教會的信眾深深感受到被天主救贖、獲得罪赦、從黑暗進入光明的福分;現在他們被置於聖子的王國、在聖徒之列。他們明認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歸屬於耶穌基督、天主子。基督十字架上的寶血使一切與祂重歸於好,一切在祂內得享圓滿(哥1:12-20)。書信也提到基督是教會〔身體〕的頭;祂是創世和贖世的根源(哥1:18)。此說所指,藉著教會,基督拓展祂救恩的王國(教理792)。

簡略介紹了今天的讀經之後,現在讓我們討論「基督普世君王」這個主題。福音描繪的基督君王,與世上君王的形象大相逕庭。基督受盡痛苦凌辱,懸掛在十字架上;但是,罪惡不能打擊祂,死亡不能戰勝祂。天主以極豐富的恩寵,復活了基督,光榮祂,並賜我們救恩(教理312)。從此,十字架成為萬民歸向的基督的王座。

「耶穌是世界和歷史之主」(教理450);「耶穌基督是主,祂持有天上和地下的一切權柄;祂超越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制者」(教理668)。基督為王,祂的救恩跨越時空地域。昔日、今日、及將來的世世代代,都得享基督帶給世人的救恩。基督超越一切世上的權勢,祂以慈愛統治萬有。

基督,作為君王,必定有祂的王國;《教會憲章》第五號詳細講述「天主之國」。主耶穌以宣佈喜訊作為教會的開端:「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谷1:15)。這王國以基督的言行及他的臨在昭示給世人。主的訓言猶如種子撒入地裡,以信德聆聽的人,就是接受了天國,然後種子發芽茁長。耶穌的奇蹟也證明天國已臨在人間。不過,天主之國尤其表現在基督身上,祂把自己的生命捐作大眾的贖價。耶穌為人類死在十字架上,祂的復活顯示出祂是主、救世者、永遠的司祭。祂又把父所應許的聖神賜給信徒。所以,教會擁有其創始者的恩施,接受了宣佈基督及天國,並在各民族中建立教會的使命,這是天國在人間的幼芽和開端。於是,教會逐漸發展,期望天國的最後成功,期望與其君王——基督——在光榮中結合。(教會5)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的君王是基督。跟隨基督,與祂一起拓展天國,會給我帶來挑戰、憂慮,還是喜樂、希望、及新視野呢?
2. 反覆思量「基督普世君王」為我的意義。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11月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正義

常年期三十三主日已接近禮儀年的尾聲。本主日所選讀的經文多次提及「那日子」、「那一天」、「時期近了」,這上主所定的日子,也就是公審判那天,是上主執行正義的一天。面對這日子,有人快樂有人愁,也有人掩耳盜鈴,實行鴕鳥政策,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篇讀經瑪拉基亞先知記述了以民從流徙回歸後,人民妄顧天主的誡命,破壞了天主的盟約。所以先知用這段經文警戒當時的猶太人,當天主審判的日子來臨時,有善必賞,有惡必罰,祂將按個人的行為以「火」作出公義的審判。對於驕傲的人與作惡的人來說,這是將他們完全燒盡的爐火;但對那些敬畏天主名號的人來說,卻是正義的太陽,發出救恩的光芒。答唱詠再強調第一篇讀經所述有關上主的正義:「上主要以正義審判普世人群」,忠於天主盟約的百姓以及祂所創造的萬物,無不歡呼歌唱。」

相信保祿在得撒洛尼團體中遇到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有些人因期待那日子的來臨而停止工作。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用自己及其他宗徒「自食其力」的好榜樣,勉勵那些人勤力工作,不要聽信任何有關主來臨的錯謬見解而態度消極。他教訓的重點不在工作福利或工業社會的失業狀況,而是人活在一個人與人相互緊扣的社會中,要正當運用時間及智慧。

在路加的記載中,耶穌描述未來災難的寓言--聖殿被拆、基督徒要受迫害等,這正好為主來臨的錯謬見解作了最好的澄清。祂也勉勵基督徒,要在諸多苦難中堅定信仰,始能保全生命。主耶穌彷彿在告訴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些災難與戰亂的來臨,因為我們並非以獨立的個體去抵抗凶惡,而是主與我們同在,是祂親自替我們作戰。

因此,在這價值觀混淆的世代中,當我們面臨到信仰生活的困境時,首先要回到天主的話語中,知道祂的應許永不落空,明白「天主的正義」將戰勝一切邪惡。

在那一天,「我們每人都要向天主交自己的賬。」 (羅 14:12)「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臺前,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相當的報應。」(格後 5:10) 「人啊!已通知了你,什麼是善,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 6:8)

「正義」這名詞與拉丁文「權利」的字根相同。追求正義意即追求他人的權利,給予他人所應得的。教理中稱之為「義德」,是倫理的德行。我們對人對主皆有所虧欠,償還對主的虧欠,傳統稱之為「虔敬的德行」;「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  19:15)。『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 4:1)。」(參教理 1807)

被聖史稱為義人的聖若瑟為我們立下了正義的榜樣。當他知道自己未婚的聘妻懷了孕,他沒有按梅瑟的法律公開休退她,並按天使的指示迎娶了她。這一切可看到若瑟給予瑪利亞所應得之尊重和愛。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身體,原因是他們有生活豐盈的權利。

教宗聖若望廿三世概述了人的基本權利,就是生活的權利,不論其性別、種族、宗教及國籍都有追求及表達真理、接受基本教育、崇拜、合適的工作環境、得正確的補償、聚集及移民的權利。由此觀之,正義的量度不是在法庭上及訴訟程式上,而是建基於一個因愛主而愛鄰人的素質上。公平正義並非基於舊約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是基於本主日福音所引述的,在試練中仍堅信耶穌的話語。

這個上主所定的日子,將充滿盼望、力量與救贖。我們該如何來預備迎接這個日子?我們當謹守並遵行上主的訓命,時時警醒祈禱,祈求天主加強我們的信德,使我們能行公義。一如教宗保祿六世說:若要有和平就要向正義邁進。期待主耶穌光榮降來的那一天,我們能與祂一同歡樂,共享永生的幸福。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的信德有助你度過你每天的生活嗎?在困難時,你從何處找到支持、鼓勵和希望呢?
2.  生活在現今忙碌的工商社會裡,我們是否能敏銳地察覺到哪些是合乎天主的教導?哪些是與天主的教導相違背?
3.  試想想若我知道這個世界尚有一週就完結,我現今會做些甚麼來迎接上主所定的日子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1月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堂與地獄

很明顯,今天的讀經與死人的復活和死後的生命有關。讀經一記載了一名母親和她七名兒子壯烈殉道的故事,從殉道者的說話中,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義人死後肉身將要復活的信念。事實上,肉身復活的思想,在公元前 200 年左右,才開始出現在猶太人的信仰中。直到新約時期,這思想也一直引起猶太教中不同派別的熱烈爭論。今天的聖詠描述一名被受無理指控的義人向上主的呼冤,但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大能的天主最終必會為他帶來公義的審判的希望和信念。讀經二的三段簡短祈禱文,亦反映了早期教會已深信天父必為信靠耶穌的人帶來永遠的救恩和安慰。

今天的福音記述當時猶太人中的一個派別 ── 撒杜塞人對耶穌提出的質問和挑戰,尤其是有關於死人復活的信仰。耶穌曾親自說過:「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 11:25-26)。在末日時,耶穌將使那些聽從祂(若 5:24-25)、吃過祂的肉、喝過祂的血的人復活(若 6:54)。但撒杜塞人卻不接受死人復活的思想,向耶穌提出疑問,藉此留難他。耶穌的回應讓我們知道,復活後的人將過著「屬神」的生活,不會再有嫁娶的問題。耶穌也引用梅瑟的說話,稱天主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來指出:「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如果聖祖們死後肉身都不會復活,那麼天主怎可以被稱為活人的天主呢﹖可見肉身復活的思想早已隱含在「梅瑟五書」的經文當中。

基督徒相信,就如基督確實地從死者中復活和永遠地活著,同樣義人們在死後,也將永遠與復活的基督生活在一起,同時在末日基督會使他們的肉身復活(參閱若 6:39-40),整個人將進入新天新地的福樂之中。聖保祿常常強調肉身復活的信理:「如果那位使耶穌從死者中復
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
們有死的身體復活。」(羅 8:11)保祿面對當時不少信眾反對復活的信念,重申說:「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不過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首先是為初果的基督,然後是在基督再來時屬於基督的人,再後才是結局。」(格前 15:20-26)

在這樣的信念下,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毀滅,而只是生命形態的改變。死亡是靈魂和肉身暫時的分離,使人的肉身墮入腐化的過程,但他的靈魂卻與天主相遇,可是靈魂仍在期待與他受光榮的肉身在末日時再次結合。不過,在末日前,每個人從死亡一刻開始,就立刻在其不朽的靈魂上,將其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或者經歷一個煉淨期,或者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永罰(教理 1022)。這些就是教會信理中常常提及的天堂、煉獄和地獄。

在新約中,耶穌屢次談到「地獄」那不滅的火(瑪竇福音 5 及 13 章),這火是為那些至死不肯相信、不肯悔改的人而保留的。耶穌曾嚴厲地宣布,祂「要差遣祂的天使,將一切作惡的人收集起來,扔到火窰裡」(瑪 13:41-42),並宣判:「可咒罵的,離開我,到永火裡去吧!」(瑪 25:41)。人若在大罪中過世時沒有悔意,沒有接受天主的慈愛,這表示他藉著自由的抉擇永遠與主分離。換言之,就是將自己排除與天主和真福者的共融之外,這種決定性的、自我排除的境況就稱為「地獄」。教會訓導聲明地獄的存在和永久性。那些在死罪中過世的靈魂會立刻下地獄,受地獄的苦痛,就是「永火」。地獄主要的痛苦是與天主永遠的分離,因為人只可從天主那裡得到生命和福樂,人是為此被創造,並不斷地渴求這生命和福樂。地獄存在的道理提醒我們,要負責任地運用天主所賜予的自由,善渡現世的生活。天主並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因為下地獄是故意離棄天主的行為,亦即大罪,在大罪中罪人至死也不悔改。教會懇求天主的仁慈,祂並不願意「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教理 1033-1037)

另一方面,那些在天主的恩寵和友誼中過世的人,在完全煉淨之後,將與基督永遠生活在一起。他們將永遠地肖似天主,因為他們是面對面地看到天主「實在怎樣」。這種與天主聖三的完美生活,與聖三、童貞瑪利亞、天使和眾聖徒充滿生命與愛的共融,就被稱為「天堂」。天堂是人最後的歸宿,也是人最深的期盼的圓滿實現,是決定性和至高的幸福境界。耶穌基督以祂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開啟」了天堂之門。享受真福的生活就是圓滿地得到基督救贖工程的果實。基督接受那些信賴祂和忠於祂意願的人進入天上的榮耀。從這角度來看,活在天堂就是「與基督在一起」。被選的人「在祂內」活著,可是仍然在祂內保存著,更好說,找到他們真正的面貌、他們自己的名字。最後,我們要留意「天堂」也是一個奧跡,它超越一切人的理解和表達。聖經用了一些圖像為我們講述這個奧跡。例如:生命、光明、平安、婚宴、天國的美酒、天父的家、天上的耶路撒冷、樂園等。的確,「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教理 1023-1028)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相信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了嗎?你相信在末日時,耶穌也會使我們每人的肉身復活嗎?
2. 在現世的生活中,你會怎樣作出準備,好能迎接將來永恆的生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1 月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成義

所有人都犯了罪,沒人能拯救自己。因此在天主的愛內,祂想出了既摧毀罪惡,又能拯救罪人的方法,就是派遣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藉著聖神和恩寵的力量,把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人與天主恢復到正常的關係。因此,人只能靠基督「成義」,在天主內得回生命,進入祂和天父那圓滿無缺的關係之內。(見《青年教理》337)。今天的主日讀經,便令人深深體會到人的成義是由於天主的仁慈。

讀經一的智慧篇原屬本書後篇的內容,上文是關於智慧怎樣由埃及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並懲罰了那些狂傲的敵人。十一章這部分則指出天主是萬善和全能的,祂愛惜一切,憐憫眾生,絕不會惱恨自己所造的任何事物;就算祂懲罰罪人,也是為警告他們,讓他們及早離棄惡事,轉向天主。聖詠 145 是一首讚頌天主的詩歌,裡面充滿對天主慈悲信實,以及祂對待受造物的寬宏大方的描寫。

天主對人的慈愛,白白賜予恩寵,以及如何使人成義,在新約中更為清晰易見。路加福音中的稅吏長匝凱便是個因著耶穌基督而成義的典型人物。他出自好奇,置自己的身份於不顧,跑在眾人前,爬到樹上,為了看看耶穌的風采。豈料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耶穌走到樹下停下來與他交談。當下,故事中兩位主人翁——耶穌和匝凱遇上了。耶穌主動要求到匝凱家中作客,匝凱不勝欣喜地接待了耶穌。匝凱原本只有一個十分單純的願望:「要看看耶穌」;不過他從沒想過耶穌不單注視到他,還把他的心靈看穿,吸引著他,並翻天覆地的改變了他。在恩寵的驅使下,匝凱認出自己過往作為稅吏長那種罪惡的生活,遂向耶穌承諾捐出自己財物的一半給窮人,更將自己的罪行比作偷竊般的處理,四倍償還給曾被他欺騙過的人。

如果我們將前一章的首領(路 18:18-23)和匝凱兩個同樣有財富和權力的人,對耶穌邀請的回應作一比較,便可明白當人們感嘆富人不易得救時(18:26),耶穌回答「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有什麼意思了。原來天主從不放棄任何人,其實一個人的財富有多豐厚,也不足以令他失去救恩,只是一個人怎樣回應天主的呼召,怎樣看待和善用自己的財富,才是關鍵。表面看來,匝凱沒有像那首領一樣虔守誡命,然而最終他接受了基督進入他的內心,聽從了祂的話,與聖神的恩寵合作,真心悔改而「成了義人」。

讀經二是保祿宗徒給得撒尼落教會的團體信友寫的信。當時有些人的言論說基督再來的日子臨近了,令部分的信徒陷於混亂中,忘卻了該如何善渡日子。因此,保祿在祈禱中求天主以祂的德能幫助各人修德行善,務使行為上相稱天主的召叫,成為一個有信德和成義的人,在耶穌內分沾天主的光榮。事實上,為我們領了洗的人來說,救恩的工程已展開了,因為我們在聖洗聖事中參與了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成為義子,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又把聖神具有使人成義的力量的恩寵,無條件地給予我們,只要我們遵行天主的旨意,活在光明中,縱使有時罪惡和私欲偏情會攻擊我們,但成義的效果可以淨化、解救和治癒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重新與天主和好。(參《教理》1987, 1990-1991)。

生活反思/實踐
1.   生活中,你有懷疑過天主對你的仁慈和愛嗎?你怎樣才相信天主愛你,願意寬恕你,並以祂的恩寵幫助你?
2.   耶穌時常尋找我們,祂願意進入我們的心,在那裡住下。若祂今天來到你那裡,你覺得耶穌滿意這個「地方」嗎?你認為你需要重新整理這地方?有什麼東西你要移走、收拾、潔淨的嗎?你又會以什麼來裝飾這地方?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求恩和轉求的祈禱

今天第一篇讀經的出谷紀給我們述說了一個有關以色列人如何打敗了阿瑪肋克人的美麗故事。故事的中心並不是要告訴我們以色列人的得勝是由於他們作戰的勇猛,卻是因為梅瑟不斷的向天主呼求。他在亞郎和胡爾的幫助下,無間斷地祈禱,獲得權能的天主所俯允,施展祂的大能,拯救和保護了以色列人。從這事件中能清楚明白梅瑟的角色是天主與以色列人之間的中保,他的祈禱就成為代禱的顯著預象,而這預象在「天人之間唯一中保基督耶穌」身上圓滿地實現(弟前 2:5)。

信德的祈禱也是相當的重要。今天的聖詠提醒我們反思:「我的救助來自何方?」(詠 121:1) 的確,救助來自上主,是祂創造了天地,決不睡覺的祂是守護者。祂常保護你,從現在一直到永遠。此外,保祿於弟茂德後書亦教導我們要恒心祈禱,好使我們能以堅毅的精神宣講真道,「不論順境逆境,總要堅持不變,以百般的忍耐」去傳遞信仰。(弟後 4:2)

今天的福音,耶穌引用了寡婦和不義法官的比喻教導我們應恆常持久地祈禱,而天主總會俯聽我們的。在當時的社會,寡婦沒有經濟依靠,也沒有丈夫的保護,是弱小的一群。故事中的寡婦,她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斷的向那不義的法官請求,希望能為她伸寃,而終於她能使那不關心人的法官應允了她。當然比喻的目的是帶出慈愛的天主對那些祂所召選的人的日夜呼籲,絶不會拖延俯聽,但這段福音的最後卻非常重要,是不可忽略的,因為耶穌正正要提醒我們,是否能懷有信德,持久地向天主呼求?(路 18:8)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祈禱的形式非常豐富,其中包括求恩的祈禱和轉求的祈禱,以下是這兩種形式的簡單介紹 : 
求恩祈禱 ─ 向天主懇求的祈禱在新約內詞彙豐富:求、請求、懇求、呼喊、苦求、大聲疾呼、甚至「祈禱中的掙扎」。透過求恩,我們表達了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的意識,意識我們非本原也不是最後的歸宿,而是受造物。在祈禱中向天主祈求是返回父家的開端,因為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是罪人,遠離了我們的父。(參閱教理 2629)

祈求寬恕是求恩祈禱的第一步,這是真實而純正的祈禱的準備(參閱教理 2631)。基督徒的求恩集中渴望和尋求天國的來臨,是耶穌在「主禱文」中所教導的。在求恩中,我們首先是為天國的臨現,然後是為迎接天國和協助天國來臨所需的一切。「教會現時的使命,即協助基督和聖神的使命,正是宗徒團體祈禱的核心所有受過洗的人,都藉著祈禱,為天國的來臨而工作。」(教理 2632)

轉求是求恩祈禱的一種,它使我們的祈禱更相似耶穌的祈禱。耶穌在天父身邊,是我們唯一的轉求者,不斷為眾人轉求,特別為罪人祈禱。然而,羅馬人書卻為我們指出:聖神在我們內,扶助我們如何祈求纔對,祂親自以無可言論的歎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我們轉求,為我們熱切祈禱(參羅 8:26-27)。「基督徒為別人的轉求分擔基督的轉求;這是諸聖共融的表達方式。在轉求中,轉求者『不只顧自己的事,也顧及別人的事』(斐 2: 4),甚至為傷害他的人祈禱。」(教理 2635)故此,在感恩祭中,教會都會以信友禱文為教會和世界上有需要的人祈禱,使天主的救恩 ─ 天國早日臨現。

反省/生活實踐
1.  聽了今天的福音,於本週內你會為誰人或甚麼事情祈禱?
2.  對於祈禱,向天主作出呼求,你的祈禱經驗是怎樣的?你曾否試過透過持久不斷的為別人祈禱,而天主最終是答允了你的懇求?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感恩的祈禱

基督徒的生活與祈禱密不可分,祈禱使我們在生活中不會忘記天主是生命的主宰。我們能恆心祈禱、凡事相信,事事謝恩,對實踐信仰有很大的裨益。

今天讀經一和福音選篇表明「感恩祈禱」的必要性,內容敘述兩位外邦人:叙利亞人納阿曼和撒瑪黎雅人都患了痲瘋病,但都找到適合的人求醫:納阿曼找到以色列先知厄里叟,撒瑪黎雅人找到耶穌。納阿曼痊癒後,相信了天主,更明認:全世界只有以色列有天主,他從此不再向別的神,奉獻全燔祭和犧牲。

福音中,聖路加記載耶穌治癒十個痲瘋病人的事蹟,當中有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他們同受病苦煎熬、甚至被人唾棄、歧視,這代表著一個無救恩狀態下的社會現況——病人的軟弱、無助。然而基督的救恩是為普世人類,當他們呼求耶穌的救援時,主基督吩咐病者往司祭那裡接受檢驗,這是信德的考驗,他們信從了,就在途中,主潔淨、治癒了他們。

的確,信徒在皈依的路途上,信賴耶穌是第一個先決條件。我們接受洗禮,宣認耶穌基督是天主子,得到醫治和罪過的赦免。聖保祿在讀經二中闡釋基督宗教的信仰核心:就是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保祿為宣講復活的基督而甘願受苦和被囚,他承擔艱苦,堅忍到底,甚至與「與基督同死同生」。他為此努力傳揚福音,令基督的救恩廣傳於世。

無可否認,信德固然重要,但同時,知恩報愛也是實踐信仰的重要元素。獲得醫治的撒瑪黎雅人領略天主救恩的偉大。只有他一個人回去跪伏在耶穌跟前,大聲光榮、感謝天主。他得到的不但是「痊癒」,更是救贖之恩,他確信耶穌基督是救恩之源,施恩之主,他確實用行動來答謝天主,知恩報愛。

教會的訓導勉勵我們堅信天主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一切的生命、創造是從天主而來的禮物;而藉耶穌基督所賜予的救恩,讓普世人類脫離罪惡、得享天主永恆的生命,這更是恩典中的恩典。因此教會不斷領導信徒向上主獻上感恩的祈禱。聖神領導的教會,常提醒信眾在祈禱中記起基督,並引領我們進入完整的真理,從而激發新的祈禱詞,並在教會生活、聖事及感恩祭中汲取養料,執行使命,表達基督的奧秘仍在運作(參教理 2625)。

感恩是教會祈禱的特徵,在眾多的祈禱方式中,「感恩祭」是最完美的感恩祈禱。因每當舉行感恩慶典時,教會就更顯示出教會的本質。事實上,在救世工程中,基督將受造之物從罪惡和死亡中拯救出來,並在基督內,重新奉獻,使之回歸天父,彰顯天父的光榮。因此「感恩祭」是整個基督奧體呈上的純潔祭獻,按照東、西方教會傳統,感恩祭稱為「讚頌之祭」。(參教理 2624,2637)

當然,信徒的祈禱生活絕不限於感恩祭。一直以來,先知、聖祖及宗徒們已經有不少對天主感恩、讚頌的祈禱,如亞巴郎的僕人的禱告:「上主,我主人亞巴郎的天主應受讚美!因為他不斷以仁慈和忠信善待了我的主人。」(創  24:27)梅瑟的岳父耶特洛的祈禱:
「上主應受讚頌,他從埃及人和法朗手中拯救了你們,由埃及人手中救出了這百姓。」(出 18:10)這些由衷的讚美禱詞中,直接承認天主是萬有的根源和歸宿,我們要歌頌祂。

教會鼓勵所有信徒藉著傳統的多種祈禱方式來深化信仰,即頌謝和朝拜、求恩、轉求、感恩、頌讚的祈禱,藉此可以天天與生命之主契合,令信仰生活不斷更新、淨化,好能實踐信仰,日益肖似基督。我們深信任何事件,包括喜樂和痛苦都可以作為感恩的奉獻。的確,知恩感恩的信徒,才會珍惜上主所賜的生命,願意把基督的喜訊帶給每一個人,正如聖保祿宗徒的教導:「你們要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 5:18)。

生活反思/實踐
1.  今天的讀經有否使你思考天主對你的恩賜,你會向衪「感恩言謝」嗎?
2.  對於沒有回來感恩的九個痲瘋病人,你能想像是甚麼阻礙著他們?你會向身邊的親友介紹感恩的祈禱方式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聖秩聖事與信德

在今天的讀經,「信德」這個主題顯然易見:「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哈 2:4);依賴天主,做祂的工作(弟後 1:8,13,14);芥子那樣大的信德(路 17:6)。為所有教友來說,信德是必須的,賴以跟隨主基督的教誨而生活。但在兩篇新約讀經可以見到,焦點卻是指向「那些接受聖秩聖事者」(《教理》1535)。下文會逐一闡述。

舊約讀經提醒以色列民要信賴天主。讀經一,哈巴谷先知向天主訴苦,因為他身處逼害和殘暴中,但天主竟坐視!天主卻斷言:「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此事「必要實現」(哈 2:3-4)。答唱詠中,聖詠的作者叫以色列民齊來讚頌朝拜天主,因為他們的祖先見過天主的工作(詠 95:9)。的確,無論舊約選民或今天我們基督徒,都該信賴天主,因為祂是「忠誠」的(出 34:6),我們都見過祂的工作!

新約讀經的鏡頭轉到聖秩職務上。「天主藉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寵」(弟後 1:6),這段聖經是指向聖秩職務,更加是主教職務。藉着宗徒(及他們的繼承人)的覆手,賜予領受者大能之神,為主的福音勞苦見證(弟後 1:7-8)。書信更提到,要依賴聖神,保管所受美好的寄托(弟後1:14),這就是主託付給教會的信仰寶庫(參《啟示》10)。在「授予主教聖秩禮儀」中,候任主教的許諾包括:「決意按照教會歷代在各處所保存的宗徒傳統,去維護信仰寶庫的純潔與完整」。

路加福音中,耶穌給宗徒無比的信心,因為祂說即使如芥子那樣大的信德,也有很大的力量(路 17:6),緊接下來,耶穌講論「僕人」該做的事及態度,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在「授予主教聖秩禮儀」中的禱文有這樣的一句:「洞察人心的大父,求你使這位蒙你選立為主教的僕人,妥善牧養你的神聖羊群」。因此,這段福音中的「僕人」是指向宗徒,亦引伸到主教,宗徒的繼承人。這裡要帶出的訊息是主教要憑着信德,謙卑地為天主工作。

的確,「聖秩職務的聖召」與「信德」是有密切關係的,從「聖召祈禱文」的首兩句可見:「天父啊!請增加我們教友團體的信德吧!尤其是那些祢已經召選,及將蒙召選為侍奉祢的人們。」

既然今天的讀經帶出了聖秩職務,讓我在這裡略談「聖秩」。「教友中有人領受聖秩聖事,就是受命以天主的聖言和聖寵,代表基督治理教會」(《教會憲章》11)。藉着聖秩聖事,基督所託付給宗徒的使命,得以在教會中繼續執行,直到世代的終結。聖秩聖事包含「聖統制」的三個等級,即主教職、司鐸職和執事職(《教理》1536)。在此一提,教宗是羅馬教會的主教,聖伯多祿的繼承者,是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現世的牧人(《教理》936)。

在公務司祭職上,共有兩個等級,就是主教和司鐸,為此,「司祭」一詞是指主教和司鐸,而非執事。不過,兩個分享司祭職的等級(主教和司鐸)和服務的等級(執事),都是透過聖秩聖事而授予的。(《教理》1554)

在主教祝聖禮中,所授予的是聖秩聖事的完滿,稱為至高的司祭職,神聖職務的全部(《教理》1557)。每位主教,身為基督的代表,對於那託付給他的個別教會,負有牧者的職責(《教理》1560)。

司鐸是主教的合作者。主教們的職務以從屬的等級交給司鐸們:他們被納入司鐸聖秩中,成為主教聖秩的合作者,去履行基督所託付的宗徒使命。(《教理》1562)

在聖統制中,除主教及司鐸外,還有執事的等級。他們所領受的覆手,不是為作司祭,而是為服務。執事在「服務」的任務上,特別與主教聯繫在一起。(《教理》1569)在拉丁教會中,除終身執事外,所有聖職人員通常都是選自獨身生活的信友(《教理》1579)。唯有受過洗的男性,才得有效地領受聖秩(《教理》1577)。

生活反思/實踐
1.  再次細讀今天的福音(路 17:5-10),反省自己的信德及服務。我是否對主基督的話深信不疑,領會到信德的力量呢?我服務時,是否謙卑自下,如同僕人服侍主基督一樣呢?
2. 為聖召祈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