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耶穌基督死後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

今天是復活主日,我們隆重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這是天主創造與救恩工程的高峯。基督以祂的死亡救贖人類,祂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祂的光榮復活更新世界,帶來新的創造,令我們獲得新生命。復活是一個新的「逾越」,祂令生命從死亡的深淵裡湧出,正如我們在復活節夜間慶典頌唱的「逾越頌」中所描述的。復活的逾越慶典延伸到教會整年的紀念當中,在禮儀年中每週的第一天(每主日),教會都宣告主的復活,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蹟,在禮儀中與主相遇。

復活主日的讀經選篇,表達對基督復活的讚嘆及訓導,聖詠的作者讚頌逾越節羔羊的勝利,提醒信徒應該歡欣鼓舞。保祿指出基督的犧牲,使信徒能從罪惡中釋放出來,我們因著信德和基督同死、同埋葬,也一同生活於主內,成為天主恩寵的承繼人,獲享永生和光榮,這是信徒們新生命的基礎。聖保祿更勸勉信徒要以純潔和真誠度聖潔的生活,好能相稱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如此逾越的恩寵、基督的救恩,就如活水般湧現,在教會內綿延不斷,惠及普世。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在復活後,顯現給愛徒,與門徒們同飲共食,證明耶穌的復活是真實的。相信「耶穌基督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教會宣講的基礎。的確,如果基督沒有復活,基督信仰就全無價值;教會的傳教使命也欠缺動力,基督復活事件首先確認耶穌所行和所教導的一切都是真理。「主真的復活了!阿肋路亞!」信徒如要在生活中宣認基督是喜樂之源,必先要確認耶穌基督復活的救恩意義和重要性:

(一) 基督的復活揭示了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是為滿全天主對人類救恩的許諾,証實被釘死而復活的耶穌,確實是那一位「自有者」—— 天主,耶穌是藉著本身天主性的能力使自己復活。(參教理651-653)   
(二)耶穌基督復活事件,闡明塵世生命的結束,並非一切的結局;而是讓喜樂與希望進入世間。耶穌和門徒在一起時曾施行奇蹟,彰顯天父的大能,祂曾復活會堂長雅依洛的女兒、納因城寡婦的兒子、以及朋友拉匝祿。耶穌使他們復生,但他們會再死去;這
與祂自死者中的復活的本質完全不同。光榮復活的基督不會再死亡,祂以新的存在狀態,進入超越時空的生命,永遠活於天父之
內,隸屬天父屬神的權下,充滿聖神的德能,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時臨現。(參教理 645,646)
(三)不容置疑,基督藉死亡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藉復活使我們分享天主永恆的生命。門徒們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獲得平安與喜樂,基督激發他們的信德,他們憑著聖神的推動,透過觸摸、擘餅、認出基督,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顯示『凡信祂的人,賴祂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事實上,藉聖神的德能,基督復活的奧跡就發生在每一位領洗者身上,洗禮完成他(她) 的皈依旅程,他們塗上聖油、穿上白衣,成為新人,在教會團體面前讓大家認同他(她) 的新身份,成為主內的兄弟姊妹,在禮儀中聚首一起、藉聖言、聖事和祈禱,與主基督共融合一。(參教理 654)

「被釘十字架上的主基督復活了!」這是福音的喜訊,也是我們信德和望德的基礎,教會就是從基督的復活出發。天主的愛,不斷從復活的基督身上湧現。縱然人類的現況仍充滿著軟弱和罪惡,但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基督確實戰勝死亡和罪惡。主耶穌用愛戰勝仇恨、慈悲戰勝罪惡、真理戰勝謊言、生命戰勝死亡。」教會的訓導告訴我們:福音的喜訊,不再只是一句說話,基督徒應該懷著喜樂,滿盈信心,轉向復活的主基督,向普世人類宣認:「耶穌基督是生命之主;祂更是愛與忠信的見證:所有基督徒要走出自我,與他人相遇、就是與受傷害的人同在、與欠缺的人分享自己所有、要留在患病、年老、被遺棄的人身邊。」(參教宗方濟各 2015 的復活節文告)

生活反思/實踐
1.  主耶穌復活了!你是否也復活?你的生活是否滿懷喜樂?面對生活上的困難、挫折你如何保持喜樂?
2.  你今天參加復活節的禮儀時,請反思聖言,主耶穌復活的喜訊如何觸動你?你所屬堂區有新教友嗎?你願意和他們分享你的信仰經驗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3 月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三期)


慈悲獻主愛,復活新生命

「慈悲特殊禧年」的主題取自路加福音 6:36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故此,禧年有三個目的,第一是默觀基督的面容,第二是體驗天主慈悲的奧蹟,第三是以言行宣揚天主的慈悲...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痛苦的意義

基督苦難主日是聖周的開始。在聖周,教會隆重慶祝耶穌基督在世上生活最後幾天所完成的救贖奧蹟:從他榮進耶路撒冷,直到他的苦難,聖死與光榮復活。(參教理 560)彌撒開始時,以「聖枝遊行」,或「隆重進堂禮」,或「簡式進堂禮」,來紀念基督榮進耶路撒冷的事績,好使基督君王的凱旋遊行,與宣告他的苦難,容為一體。今天的焦點是基督的苦難與死亡。

讀經中的苦難與救援
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三首「上主僕人」的詩歌。這是寫於以色列民充軍巴比倫的時期,目的是在這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時刻給予以民安慰和希望。作者藉著「上主僕人」詩歌,揭示以民所受的痛苦的意義。上主的僕人完全聽命於上主,儘管面對一切痛苦,也毫不退縮,因為上主是他的救援。在之後的第四首「上主僕人」的詩歌,更清楚講出上主僕人的犧牲為眾人帶來救恩。早期教會認定先知書中受苦的「上主僕人」是指向耶穌基督。

答唱詠,聖詠作者描述自己所受的苦楚,他已不像人形,但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因為他的祖先經驗過上主不離不棄的拯救。所以,憑著過去的經驗,在信德中,詩篇作者雖然受盡痛苦,仍然讚美歌頌上主。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是這篇聖詠的首句。這指出,如同聖詠作者一樣,耶穌在絕境中,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

讀經二,斐理伯書講出,基督如何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舉揚了他。這猶如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上主僕人」。這裡帶出重要的神學思想:基督降生成人,空虛自己,聽天主的話,甚至不惜受苦死亡,但是,他的苦難與死亡為世人帶來救恩;他復活了,天主舉揚了他。保祿強調,我們在基督內獲得救援,我們的痛苦也找到意義。在保祿的另一封書信,羅馬書,講出作為基督徒,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我們受過洗歸於耶穌基督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3-4)。

福音,路加記載的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舊約描述的「受苦的上主僕人」,完全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基督受盡身心靈的痛苦:山園祈禱顯示耶穌極度的驚恐;他被出賣、被背棄、受盡凌辱、受酷刑、背十字架上山、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最後晚餐,耶穌擘餅遞給門徒時所說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載。這句話只是指向彌撒中的聖祭禮儀嗎?同樣是路加寫的《宗徒大事錄》,記載了第一位殉道聖人斯德望之死(宗7:54-60)。在此,路加延續了「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的闡釋,就是參與基督的苦難與死亡,也必定與基督同受光榮。

痛苦的意義
疾病和不同程度的痛苦是人生必會面對的。在信仰內,這些痛苦有它的意義。痛苦雖是原罪的後果,但因着耶穌基督的救世苦難,我們在痛苦中與祂結合,使痛苦獲得一種新的意義:痛苦成為參與耶穌救世工程的一種方式。(教理1521)為保祿來說,基督的苦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是一切救贖的模式。他說:「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後4:8-10)。雖然痛苦有其意義,但基督也教導我們必須關懷受苦的人(瑪25:31-46)。基督也動了慈悲的心治癒病人。教會的病人傅油聖事,幫助病者在疾病的煎熬中看到基督的痛苦,更緊密地與基督結合,分受基督的痛苦,也分享他的救恩。(參教理1522)

生活反思/實踐
1. 祈求天主,派遣聖神,幫助我回憶在我的生命中,天主給予我的慈愛眷顧和帶領。讓這些經驗,堅強我的信德,使我在困苦時,仍然深信天主的慈愛眷顧,在主內享有平安與安慰。
2.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看到基督也經驗過莫大的痛苦。當我遇上各種困苦時,讓我記得「天主與我同在」,主耶穌基督和我一起擔負我的十字架。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3 月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與主與人修和

本主日聖經的選讀以修和為主題。第一篇讀經選自被稱為「安慰書」的依撒意亞先知書第 40至 55章中的一個段落,先知鼓勵正在巴比倫流徙的以色列子民,「你們不必追念古代的事,也不必回憶過去的事!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發生...」(43:18-19)。先知一再強調要堅信天主會繼續拯救,提醒以民不要只著眼於自己的過犯,而忘記了天主的仁慈寬恕。答唱詠正好反映了以民對先知所預言作出的回應:「上主向我們行了偉大奇蹟,我們的確也覺得滿心歡喜。」(126:3)

第二篇讀經記載了保祿述說自己「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斐 3:13)這正是依撒意亞先知要以民做的「不必回憶過去的事」。保祿經驗到耶穌對他的寬恕,他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參斐 3:10-11)

耶穌公開傳教生活之始即叫人悔改,他寬恕罪人,與罪人同飲共食。從本主日的福音選讀,若望記載耶穌對犯姦淫時被捉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 8:11) 這些舉止表明了他使命的其中一個本質 ── 就是修和。他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不但代表著他個人的逾越進入永生,也包括了我們與他一同逾越。耶穌自己就是原始的修和聖事,這份禮物賜予了教會,使之透過她的行動,成為世界中一個皈依的記號。

天主的愛是完整及無條件的,從罪過得到不斷的寬恕可見一斑。在耶穌內這神聖的愛完全彰顯出來。教會這樣祈禱:

「全能的天主父,我們藉著耶穌基督 ── 你的聖子,讚美你。他是奉你名而來拯救人類的聖言,又是你向罪人伸出的援手,也是你賜予我們的和平之路。

天主,我們眾人的大父,當我們遠離你時,你交付了你的聖子,藉他的聖死,帶領我們歸向你,並使我們彼此相愛。為此,我們遵照他的命令,慶祝他帶給我們的和好之恩。」﹝參修和感恩經第二式﹞


耶穌戰勝罪過的果效首先實現於信友受洗之時,墮落的人性與基督同釘在十字架上,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聖洗聖事使我們與教會結合成一體。從聖洗池中誕生了唯一的新約天主子民,它超越所有國家、
文化、種族和性別,自然的或人為的限制:「我們眾人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格前 12:13)  。」﹝CCC1267﹞

領洗後犯罪的人藉著修和聖事體驗到上主的寬恕。這件聖事給人治癒,也恢復了人與教會的關係。與主修好也就是與主的教會修好。「罪惡首先是冒犯天主,斷絕我們與祂之間的共融,它同時傷害與教會的共融。因此,皈依需要天主的寬恕,並與教會和好。這就是懺悔與和好聖事以禮儀所表達和實現的。」﹝CCC 1440 及 1445﹞

修和並不單指脫離罪過,這件聖事帶給人治癒及被寬恕的經驗,讓人重新開始。罪過的赦免使人內在得以聖化及更新,因而與主基督更親近,並慶祝天主無條件的愛。

生活反思/實踐
1.  讓我們培養「每日省察」的好習慣,回顧一天內所作的事。為做得符合天主聖意的事感
     恩,也為自己軟弱的時刻求主醫治和寬恕。
2.  在四旬期內,我們有否藉著省察自身的過犯而尋求天主的寬恕,並妥善地領受修和聖事,
     以預備好心靈來迎接即將復活的基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教理主題:皈依

四旬期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悔改和皈依,而這也是本星期主日讀經的主題。但與上星期的重點有所不同,本星期的主題主要是突顯出人在面對天主慈愛的召喚時應作出的回應,即痛悔、承認己罪和接受天主的寬恕。今天的讀經一的背景是以色列子民經歷了在曠野裡四十年的流浪生活之後,終於在若蘇厄的領導之下,開始進入福地,而「瑪納」也停止降下了。這標誌著上主必會帶領祂的選民離開「流離失所」之地,進入到福地的喜樂和平安之中,並分享天國的盛宴。讀經二則選自格林多人後書。保祿宗徒以他自己「蒙恩得救」的經驗出發,強調「悔改」使人與天主和好,並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而人之可以得救完全是出於耶穌基督的功勞,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我們的罪過(成了罪),好使我們也能分享天主的正義。基督徒在悔改和皈依後,就要成為修和的使者,好使他人也可以得蒙上主的救恩。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中家喻戶曉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天主教教理》第 1439 條說這故事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人皈依和懺悔的過程。「慈父」是這比喻中的核心人物。小兒子在懷念父親的慈愛和痛悔自己的罪過後,決定回到父親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並走上回家的道路。父親喜悅又慷慨地迎接他,這些都是皈依過程固有的特點。父親為悔改的兒子準備了上等的袍子及盛宴,象徵著一個新的生命,一個純淨、高尚、並充滿喜樂的生命,也象徵著人回頭歸向天主和教會的情形。此外,從父親對大兒子的對話中,也提醒了我們要放開心胸,高興地接納墮落後卻悔改了的弟兄,因為他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

「你們要回頭改過,信從福音。」(谷 1:15)這是聖灰禮儀中信眾領受聖灰時主禮向他們的說話。事實上,儘管已領受洗禮的人因參與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已從罪惡的枷鎖中被釋放出來,成為聖潔無瑕疵的;但在入門聖事中所接受的新生命,並沒有消除人性的脆弱和軟弱,也沒有免除人犯罪的傾向,這種私慾偏情仍存在於受過洗的人身上(教理 1426)。聖事的恩寵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種犯罪的傾向,因此我們要依靠基督的恩寵,在基督徒的生活裡,接受考驗,不斷戰鬥。這個轉向和遠離罪惡的過程就是「悔改和皈依」,這是一生的戰鬥,以邁向上主不停召叫我們奔赴的聖德和永生。

耶穌在開始祂的公開生活時,就宣講「悔改和信從福音」的訊息(谷 1:15,路 4:17)。這悔改和皈依的迫切性不只是為那些初次聽信福音並準備接受洗禮的慕道者,也是為所有的基督信徒。事實上,悔改是所有信徒在領洗後一生不斷的旅程。基督召叫我們皈依,這召叫仍不斷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迴響。這再次的皈依,是整個教會從不間斷的任務。這悔改的努力不但是人的工作,也是一顆「痛悔之心」的行動;這顆痛悔的心受到恩寵的吸引和感動,而回應天主的仁愛,因為祂先愛了我們(教理 1428)。

梵二大公會議也探討了教會與罪人皈依的關係。教會憲章說:「教會在自己的懷抱中,卻有罪人。教會是聖的,同時都常需要潔煉,不斷地實行補贖,追求革新。教會以堅忍和愛德克服其內在與外在的困難,並且在幽暗中忠實地向世界揭示主的奧蹟,直到最後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出現。」(教會 8)

除了個人的悔改外,社會和團體都被召叫參與這皈依的旅程,因為罪惡和犯罪的傾向都深深地植根在社會之中,並由不同的團體所經驗著。明白到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都需要迫切的與天主修好,教會在四旬期時對天主作出這樣的祈禱:「聖父,你每年恩賜我們,以淨化的心靈,歡欣期待逾越節的奧蹟,俾能以虔誠的祈禱和愛德工作,及參與重生的聖事,而到達作你寵愛子女的美滿境界。」(四旬期頌謝詞(一))最後,儘管皈依是人一生中不斷的戰鬥和旅程,但在這過程中,人內心真正的悔改和皈依定必會帶來人基本的轉變,並以外在的標記和行動展示出來。因此,虔誠的祈禱和愛德的服務都是人皈依天主後的外在表現,人藉此加深與天主、自己及與他人的關係和共融,好能向天國的永生邁進。

生活反思/實踐
1.  從「浪子回頭」的比喻中,你看到甚麼是人悔改和皈依天主的特點和元素呢?你認為在現時教會的修和聖事中,有沒有這些特點和元素?
2.  在本年的四旬期中,你會以甚麼行動來加強皈依天主的決心,好能與候洗者一起,參與主逾越節的奧蹟?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