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社會正義-優先關愛貧窮人

本主日選讀的《路加福音》記述富翁和乞丐拉匝祿的比喻。富翁的罪不全在於奢華地宴樂,而在於他天天遇到這個在他大門前的乞丐,既認識他名叫拉匝祿,可是連桌上的碎屑也沒給過他。他稱亞巴郎為父親,理應記得梅瑟的訓示:「你們為我只是旅客或 住客」(肋25:23),更應聽過先知的話:「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依 58:7)但他沒有遵循,他心中只有自己和他的五個兄弟;他不懂得關愛那在困乏中的拉匝祿,這與他所學、所信、所生活的,顯然是背道而馳。

第一篇讀經亞毛斯先知的譴責,在於以色列人的自恃、在於領袖們的自命,不只是因為他們吃羊羔、牛犢,喝酒詠唱,而更因蔑視了自己同族中較弱小兄弟的成敗——對若瑟的崩潰,漠不關心。(弟前 6:6-7)

富翁和亞毛斯先知書提及的領袖們,相信都是敬畏天主的人,嚴謹遵循了梅瑟的法律和禮規,但忘記了更應在生活中回應天主神聖的召喚。保祿宗徒說:「你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此而蒙召,...」(弟前 6:11-12)現今我們活在這個崇尚享樂和自我中心的世代,我們又如何理解上主的召喚呢?

耶穌用了一個富有又冷漠的人和一個貧窮又有需要的乞丐的比喻去教訓我們要對人有憐憫心,以免太遲而被來世裁判。這段福音的內容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正義及人權有關。

「邪惡的不平等仍存在著,打擊著千千萬萬的男女。這種不平等公開地違反福音:人的平等尊嚴要求達到更為人道及比較公平的生活條件。在人類大家庭內各成員、各民族間,所有經濟、社會上過分的不平等,是一種恥辱並違反社會正義、公平及人位格的尊嚴,...」(教理 1938)

以下的介紹是教會四個社會訓導的核心主題,簡述信友為何對人要有憐憫之心:

人人平等——「既然每人都擁有靈性,既皆為天主依自已的肖像而造生,既皆擁有同一本性及出自同一本原,既皆為基督所救贖,並擁有同一使命和同一超性命運。基本上,人人一律平等。」《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9

維護人性尊嚴及人權——每個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受造,具有無限尊嚴和獨特價值,因而在本質上,每一個人都擁有直接源於人性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我們有責任維護人性尊嚴和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及捍護人權。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起,社會訓導更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重要;它喚醒人在強調物質生活之餘,更要重視精神和信仰生活。

團結關懷——維護個人基本權利重要,但不要忽略了尊重他人權利的義務,因此社會訓導提出了「團結關懷」的原則。天主造人不但使人互維關係,而且期望人建立密切的關係,休戚相關,願意與人分享所有,彼此連繫和彼此負責。基於此,我們有責任維護大眾公益,互相合作和分享,務求使每一位成員能實現其個人潛能和生命價值。團結能協助我們正視「其他的人」——不能看待他們如同是一種工具,而是他們與我們具有同等的地位。天主是我們共同的天父,我們在基督內同為兄弟姐妹。《社會事務關懷》通諭39,40

優先關愛貧窮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百年》通諭中指出,貧窮人是基督最鍾愛的一群。教會關懷貧窮人是由於貧窮弱小者較無力保衛自己的權利,故要特別照顧和關心他們,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從而令社會每一個人更能公平和諧地參與。

事實上,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更明確肯定教會在現世的使命與建設天國不能分割,教會有責任使人類大家庭變得更適合人性。社會訓導提出的都是重視人性尊嚴和人類團結包容的理想原則,亦期望我們按這些準則去實踐正義,關愛社群。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精神發展,但是否這樣就足夠?我們有沒有責任關懷其他人的福祉?
2.  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出現衝突時,我們會如何取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9月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社會正義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亞毛斯先知書。當時正值以色列(北國)和猶大(南國)分裂的時代,以色列國正享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黃金時代,但社會道德日下,宗教生活更是混亂不堪;邪神敬禮盛行。在社會上層過着奢侈生活的權貴人物,無視「梅瑟法律」中對貧窮者和勞工階層的保護,極力欺詐、壓迫和虐待他們。先知大力譴責這些不公義的行為,為受壓迫者伸張正義,並警告天主必帶來祂公義的審判和懲罰,消滅一切惡人惡行。讀經二中保祿強調基督徒祈禱的重要性,特別是為社會中有權位的人士祈禱,因為他們身繫社會的和平及健康的發展。

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首先我們要留意耶穌這個比喻宣講時的對象,路加強調是門徒而非外人。因此這個比喻的目的主要是為教導門徒,而非譴責或爭辯。比喻中的管家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世俗之子」,既不義,卻十分精明。耶穌希望我們學習的,不是他的不義,而是他的精明。管家面對被解僱的危機時,懂得善用他的精明去準備出路。而基督徒作為「光明之子」,更要精明地善用地上世俗的錢財,去追求天上永恆的賞報。在說完了這個比喻後,耶穌接著給了我們兩個相關的忠告。首先,若我們在世俗的事務(即小的事情)上忠信於上主的教導,善用世物去發揮愛主愛人的精神,那麼我們必會在天國裡(即大的事情)得享永恆的福樂(真實的錢財)。另一方面,耶穌也提醒我們,俗世的財富(包括權力和虛榮等)很容易成為阻礙我們忠信於天主盟約的偶像。因此,耶穌要求我們必須在這兩個「主人」(即天主和世上的錢財)中作出抉擇。總的來說,基督徒的目標就是要善用世上的財物來實現自己生命的真諦,為永生作準備,而不是作世上財物的奴隸。

亞毛斯先知可以說是舊約聖經中對維護社會正義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此外,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善用世物。那麼,現時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對社會正義的理解和要求又是如何?在以下的篇幅中我們將會略加討論。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進入世界的時候,人並沒有為發展肉體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他需要其他的人。人顯然存有與年齡、體能、智能、人品、利益交流、財富分配等有關的差異。「才能」並不是平等地分配的(教理 1936)。的確,儘管在天主眼中所有人都是同等的尊貴,都是按祂的肖像而受造的,但我們內在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天賦的差異,無論是在身體上或是在不同方面的才能上。此外,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機遇也影響著我們的成長,使我們發展成獨一無二的人。

天主容許這樣差異的存在,有其特别的原因。這些差異乃屬天主的計畫,祂願意每個人從他人得到他所需要的,而享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要把利益輸送給那些需要的人。差異鼓勵,而且屢次要求人們慷慨大量,宅心仁厚,樂意分施;差異促使各文化彼此豐富充實(教理 1937)。在這樣的前提下,天主教會按傳統聖多瑪斯對社會正義的理解,就是「強大而堅定的意願,使每一個人都得到他所應得的」。天主的愛召叫眾人合而為一,所以社會正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共享資源,守望相助,絕不自私自利。由此可見正義和愛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義除了要求人人得到相稱的權益外,也要求在所有契約和交易之中,參與的各方都得到公平的對待。聖女加大利肋‧西恩那嘗試從天主的角度出發,反省社會正義的問題。她寫道:「我不把所有德行平等地分給每個人。……有許多德行,我就這樣分給了人,有的給這人,有的給那人。……給這人愛德;給那人義德;給這人謙遜的德行,給那人活潑的信德。……至於現世的財富,為人生必需的事物,我以更大的不平等分施給人。我不願意每個人都擁有為生活必需的一切,為了使人們因生活的急需,在彼此之間有實行愛德的機會。……我願意他們互相需要,並做我的管家,為分施他們受自我的恩寵和贈與。」(參閱教理 1937 並註)

總的來說,社會正義的終極目的就是要保護人的尊嚴,以及由此尊嚴而衍生的人的權利。人與人的差異乃屬天主的計畫,祂願意我們彼此需要。這些差異該激勵我們實踐愛德(教理 1946)。在彼此相愛中,我們在追求天國永恆的價值並參與天主創造的計劃。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社會正義是甚麼?你認為社會正義與天主的信仰有甚麼關係?
2. 在日常生活中,你怎樣實踐社會正義的要求?你怎樣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尊嚴和應得的權利?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 月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慈悲與教會的和好職務

「慈悲特殊禧年」的舉行是為叫我們默觀天主慈悲的奧蹟,讓教會將「耶穌基督──天父慈悲的面容」顯示給世人,使他們經驗天主對人的眷愛,重新得到安慰、寬恕和希望。今天彌撒的幾篇讀經就是強調天主的慈悲,以及教會作天主與人之間的和好使者。

讀經一的背景是梅瑟奉命上山會見天主,百姓見他遲遲未下山,遂按捺不住鑄造了金牛來崇拜。天主勃然大怒,向梅瑟宣布要將他們消滅。不過梅瑟向天主求情,提醒天主是祂用大能從埃及國的奴役中,拯救了以色列子民出來。縱然百姓們執拗叛逆,到底天主曾向他們的祖先作出了承諾和盟約,天主斷然不會食言罷!果然,因為梅瑟說項,天主遂改變了祂的主意,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讀經二裡面保祿宗徒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皈依基督前所犯下的罪過,完全因為基督救主的憐憫,才得到寬恕。故此,那真正帶來救恩的和堪當為人求情的只有耶穌基督,梅瑟在舊約裡充當的角色只不過是祂的預象而已。

至於路加福音講述的幾個有關慈悲的比喻,特別讓人明白天主對罪人的愛憐。三個比喻分別是亡羊、失錢及蕩子。頭兩個比喻告訴人天主不惜艱辛地尋找迷失的罪人,好似牧人尋找失去的羊兒、或婦女找回了失落了的一個達瑪。而最後且最感人的是蕩子與慈父的比喻。故事中,小兒子大逆不道,放肆無情,傷透了父親的心,大兒子又惺惺作態地服事父親,背後卻從沒有真心地尊敬和孝順過他。但作為父親的卻日夜期盼小兒子回頭改過,重投自己的懷抱。當大兒子表達對父親不滿時,父親卻謙下自己來勸解他。耶穌故意將三個故事都以主人翁高高興興地邀請好友、鄰居和家人一起慶祝作為結束,以教訓那些質疑祂的法利塞人和經師:由於天主的仁慈,所有人都是被邀到赴天國宴席的對象。

因著天父的慈悲,祂願意重新聚集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號召整個人類加入祂兒子的教會,使教會成為人類重獲救恩及合一的地方 (參《教理》845) 。為此,和好的使命是整個教會的本質。在慈悲禧年裡,教會不只受委託傳報天主的慈悲,還要會活出慈悲,見證慈悲,好能觸動所有人的心,尋找與天父修好的途徑。

慈悲之愛的最清楚表達的就是寬恕過犯,教會在這方面履行著天主給她天人之間和好的職務。她要效法主基督去關注所有在肉身或靈魂上受苦的人,慰藉和治療人的創傷。教會的和好聖事是基督建立用來使人體認天主的慈愛,以及獲得內心平安的最佳禮物。凡願意與天主重新建立關係的人,應像福音中的小兒子,帶著一絲希望,起身回家。他將會發現教會的門,因著天主的仁慈是永遠為他打開的;甚至連他演練好的悔改台詞尚未出口,天主已在歡愉中擁抱著他了。教會斷不能超越天主。天主是怎樣的慈悲接待罪人,教會也要同樣去做。「人只需做的,是接受邀請去悔改和順服正義。」(《慈悲特殊禧年詔書》19.3)。

生活反思/實踐
1. 用幾分鐘去省察一下:現時在我生命裡有沒有什麼人是我需要與他修好的?我會用什麼方法去修和?
2. 有沒有認識一些教友,因為某種原因而遠離天主不再進教堂?除了為他們祈禱外,也嘗試將慈悲禧年的喜訊帶給他們,幫助他們重投天主的懷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 月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五期)


「我知道我們是誰的服務人員,處在甚麼樣的地位,奔向甚麼目標。我知道 天主的偉大,人的軟弱,但也知道他的潛力。」(《演講》2,74)

聖巴西略是第四世紀的偉大主教,他是拜占庭禮儀經本所推崇的教會名人。他生活的聖德、訓導的傑出、理論和實際才華的兩全,都備受東方和西方教會的景仰和推崇。
聖巴西略非常重視青年。他曾向當時的青年發表講話,內容既公正又開放...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作主的門徒需棄絕自我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智慧篇的作者讓我們明白到人生的局限,人縱然希望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人又如何可以想像到天主的旨意?我們唯獨信靠聖神,才能獲得「智慧」,並按祂的路徑而行,最終才能獲得救恩。聖詠的作者回應著讀經一中談及的「智慧」——藉著這智慧,世人獲得了拯救,而我們在信仰的光照下,明白到這智慧實際上指向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

讀經二中,聖保祿宗徒向費肋孟作出請求,請求他寬恕奴隸敖乃息摩,並要求將他視作弟兄一般看待。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是一項根深柢固的制度,出走的奴隸原本是死罪,但保祿卻要求主人不單寬恕這位奴隸,還要求待他為可愛的弟兄,這要求其實是顛覆著當時的社會制度,但卻讓基督徒反思,我們要為福音的緣故,棄絕自己固有的思維,卻要以愛德的眼光來行事。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這話為大部份
人都很「生硬」,因為耶穌不是來宣講愛的喜訊的嗎?為何在這處,祂卻要我們「惱恨」自己最愛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首先我們要從語言學去了解,在閃族語系(希伯來文是其中之一)中「惱恨」一詞不一定是指情感上的憎恨,而可以是表達一種「依附的比較」,意思即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先以天主作為生命中的「首位」,這其實只是第一誡的重申。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信仰比親人,甚至自己生命更為重要。耶穌吩咐門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捨棄他們的一切所有」
(路 14:33)。(教理 2544)

教會的靈修傳統亦教導我們不要貪戀世物,要度神貧真福的生活,因為「對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解脫對現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滿足。『享見天主的許諾,超過一切真福。在聖經裡,看見就是擁有。看見天主的人,就是已經得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富』」。(教理 2548)

梵二大公會議亦勸勉我們:「基督徒常應師法表揚基督的仁愛謙遜,教會欣喜在主的懷抱中,有許多的男女更切近地去追隨救主的自貶,更顯著的加以表彰,以天主兒女的自由,承受貧窮,捨棄自己的意志,這些人都是為了天主,超出誡命的範圍,在成全的事上,自願屈服於他人,為能使自己更完善地相似基督的服從」。(教會 42)教會當中更有些弟兄姊妹以特別的方式,堅決地捨棄自我,回應天主的召叫,跟從福音的勸諭,願意度獻身生活,宣發神貧、貞潔和服從三願,去服務教會。他們的見證常為信友帶來鼓勵,讓我們明白捨棄自我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們這份貶抑自己的謙遜精神提醒我們在這物質充斥、自我主義的時代,我們能否事事以天主的旨意為先?

生活反思/實踐
1.  有沒有甚麼人、事、物你覺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重要過天主? 這些曾否成為你親近天主的障礙?
2.  你有否因你作為基督徒的身份而捨棄過甚麼?當中有甚麼掙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