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的天主性

復活期第四主日又稱「善牧主日」,教會喜歡用牧人的形象代表耶穌,羊群代表祂的跟隨者。讀經一是關於保祿第一次傳教之旅所發生的事。保祿和巴爾納伯在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傳道,雖有許多猶太人聽從了他們的教訓,但亦惹來不少同族人的嫉妒 和反對,致使他們不得不宣告要順從天主的意思將救恩帶給外邦人。信了主的外邦人都非常喜歡,因為他們被預定獲得天主的救恩。兩位宗徒雖然遭受迫害,被逐離 去,但他們卻充滿喜樂和聖神。選讀的聖詠是一首讚美詩歌,邀請天下萬民歸向天主,成為天主的子民,成為他的羊群。聖詠描述的景象只有在新約時代才得以實現。

若望福音十章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耶穌是善牧的道理。前面的十七節,耶穌用比喻指出善牧與羊群的關係密切;善牧要認識、保護、帶領羊群,並為羊捨掉性命。而本主日讀經27至30節的重點是善牧耶穌要把永生賜給他的羊,沒有人能把羊從耶穌的手中奪去,因為是天父將羊群賜給他的。最後一句「我與父原是一體」更讓人明白耶穌就是真正能帶給世人救恩的天主聖子。今天的讀經二聖若望默示錄,出現了天主的寶座和受到光榮的羔羊。這羔羊要牧放來自各邦國、各民族不能數清的群眾,要拭去他們的眼淚,領他們暢飲生命的水泉。這羔羊固然就是耶穌基督,與天主父永遠同享光榮的那位。

至聖三位一體的奧跡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核心奧跡,以及所有其他信仰奧跡的泉源(參《教理》234)。因此,為免信仰內容出現偏差,教會在宗徒時代就已經採用了一些簡短的標準條文去表達和傳遞自己的信仰。然而為了解基督是人而天主的奧跡,教會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曾出現了一些異端。這些異端常常徘徊於基督是否有完整的天主性或完整的人性的爭論中。不同時代出現的異端計有:嗣子論、幻象論、亞略主義、奈斯多略主義等均促使教會積極駁斥和作出回應。公元325年,教會在尼西亞召開了大公會議「承認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就是聖子與聖父同是一個天主。」又於381年於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屆大公會議,「承認祂是『天主的獨生子。祂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祂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參《教理》242)。這兩屆大公會議遂制定了我們今天在感恩祭裡唸的「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的內容。

事實上,耶穌兩性一位的道理為基督徒至為重要。耶穌是真天主才可使人得救恩,因為唯獨天主才可以赦人的罪,賦予新生命。另一方面,我們亦可從聖子的人性的位格內,體會到天主對人類深深的那份愛情,所給予的救贖和生活的榜樣。耶穌身為天主,自受孕一刻便取了人性,將祂的天主性永遠與人性結合,共存於一個位格內。這個永不挽回的行動和標記,讓我們想起每次舉行感恩聖祭在奉獻禮時,主祭注水於酒內時默念的說話:「酒水的攙合,象徵天主取了我們的人性,願我們也分享基督的天主性」,天主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真實和偉大!在這「善牧主日」,讓我們感謝善牧基督為他的羊群所作的一切,尤其是他的救恩。

生活反思/實踐

1.  試反省一下為什麼「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的道理,為你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2.  一直以來,教區主教代表著基督來牧養我們,故被稱為牧者。我們未必有機會見到我們的主教、與他交談或聽他的道理,但我們可以透過公教報,多留意他的牧函或文告以了解他對教區的期望,及對我們的囑咐、帶領和指引。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