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普世君王

今天是教會禮儀年最後一個主日,即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教會在今天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這瞻禮是教宗庇約十一世在1925年頒布的。當時的背景是世俗主義及無神論主義日漸猖獗,世界亦飽受戰爭煎熬,定立此瞻禮的目的是再一次提醒信眾,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君王。

讀經一,撒慕爾紀下陳述各支派一致擁立達味為以色列君王;他登極時三十歲,做王四十年;在赫貝龍做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做全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下5:1-5);他掌握政治及宗教的大權。耶路撒冷是宗教及政治的中心,以色列民用聖詠向京城歡呼致敬。

 另一方面,「基督普世君王節」選讀的福音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片段。「這是猶太人的君王」(路23:38)是十字架上,耶穌頭上以希臘文、拉丁及希伯來文字寫的罪狀牌。究竟,耶穌基督是一位怎樣的君王?福音中,聖史路加把「為王」與「救贖」連在一起。他讓我們看到,基督得勝、基督為王,在於祂不被世界、或罪惡、或死亡戰勝;祂以十字聖架統治萬民、救贖普世;悔改的罪人也獲應許天國的福樂。

哥羅森書讓我們看到,初期教會的信眾深深感受到被天主救贖、獲得罪赦、從黑暗進入光明的福分;現在他們被置於聖子的王國、在聖徒之列。他們明認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歸屬於耶穌基督、天主子。基督十字架上的寶血使一切與祂重歸於好,一切在祂內得享圓滿(哥1:12-20)。書信也提到基督是教會〔身體〕的頭;祂是創世和贖世的根源(哥1:18)。此說所指,藉著教會,基督拓展祂救恩的王國(教理792)。

簡略介紹了今天的讀經之後,現在讓我們討論「基督普世君王」這個主題。福音描繪的基督君王,與世上君王的形象大相逕庭。基督受盡痛苦凌辱,懸掛在十字架上;但是,罪惡不能打擊祂,死亡不能戰勝祂。天主以極豐富的恩寵,復活了基督,光榮祂,並賜我們救恩(教理312)。從此,十字架成為萬民歸向的基督的王座。

「耶穌是世界和歷史之主」(教理450);「耶穌基督是主,祂持有天上和地下的一切權柄;祂超越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制者」(教理668)。基督為王,祂的救恩跨越時空地域。昔日、今日、及將來的世世代代,都得享基督帶給世人的救恩。基督超越一切世上的權勢,祂以慈愛統治萬有。

基督,作為君王,必定有祂的王國;《教會憲章》第五號詳細講述「天主之國」。主耶穌以宣佈喜訊作為教會的開端:「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谷1:15)。這王國以基督的言行及他的臨在昭示給世人。主的訓言猶如種子撒入地裡,以信德聆聽的人,就是接受了天國,然後種子發芽茁長。耶穌的奇蹟也證明天國已臨在人間。不過,天主之國尤其表現在基督身上,祂把自己的生命捐作大眾的贖價。耶穌為人類死在十字架上,祂的復活顯示出祂是主、救世者、永遠的司祭。祂又把父所應許的聖神賜給信徒。所以,教會擁有其創始者的恩施,接受了宣佈基督及天國,並在各民族中建立教會的使命,這是天國在人間的幼芽和開端。於是,教會逐漸發展,期望天國的最後成功,期望與其君王——基督——在光榮中結合。(教會5)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的君王是基督。跟隨基督,與祂一起拓展天國,會給我帶來挑戰、憂慮,還是喜樂、希望、及新視野呢?
2. 反覆思量「基督普世君王」為我的意義。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11月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正義

常年期三十三主日已接近禮儀年的尾聲。本主日所選讀的經文多次提及「那日子」、「那一天」、「時期近了」,這上主所定的日子,也就是公審判那天,是上主執行正義的一天。面對這日子,有人快樂有人愁,也有人掩耳盜鈴,實行鴕鳥政策,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篇讀經瑪拉基亞先知記述了以民從流徙回歸後,人民妄顧天主的誡命,破壞了天主的盟約。所以先知用這段經文警戒當時的猶太人,當天主審判的日子來臨時,有善必賞,有惡必罰,祂將按個人的行為以「火」作出公義的審判。對於驕傲的人與作惡的人來說,這是將他們完全燒盡的爐火;但對那些敬畏天主名號的人來說,卻是正義的太陽,發出救恩的光芒。答唱詠再強調第一篇讀經所述有關上主的正義:「上主要以正義審判普世人群」,忠於天主盟約的百姓以及祂所創造的萬物,無不歡呼歌唱。」

相信保祿在得撒洛尼團體中遇到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有些人因期待那日子的來臨而停止工作。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用自己及其他宗徒「自食其力」的好榜樣,勉勵那些人勤力工作,不要聽信任何有關主來臨的錯謬見解而態度消極。他教訓的重點不在工作福利或工業社會的失業狀況,而是人活在一個人與人相互緊扣的社會中,要正當運用時間及智慧。

在路加的記載中,耶穌描述未來災難的寓言--聖殿被拆、基督徒要受迫害等,這正好為主來臨的錯謬見解作了最好的澄清。祂也勉勵基督徒,要在諸多苦難中堅定信仰,始能保全生命。主耶穌彷彿在告訴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些災難與戰亂的來臨,因為我們並非以獨立的個體去抵抗凶惡,而是主與我們同在,是祂親自替我們作戰。

因此,在這價值觀混淆的世代中,當我們面臨到信仰生活的困境時,首先要回到天主的話語中,知道祂的應許永不落空,明白「天主的正義」將戰勝一切邪惡。

在那一天,「我們每人都要向天主交自己的賬。」 (羅 14:12)「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臺前,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相當的報應。」(格後 5:10) 「人啊!已通知了你,什麼是善,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 6:8)

「正義」這名詞與拉丁文「權利」的字根相同。追求正義意即追求他人的權利,給予他人所應得的。教理中稱之為「義德」,是倫理的德行。我們對人對主皆有所虧欠,償還對主的虧欠,傳統稱之為「虔敬的德行」;「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  19:15)。『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 4:1)。」(參教理 1807)

被聖史稱為義人的聖若瑟為我們立下了正義的榜樣。當他知道自己未婚的聘妻懷了孕,他沒有按梅瑟的法律公開休退她,並按天使的指示迎娶了她。這一切可看到若瑟給予瑪利亞所應得之尊重和愛。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身體,原因是他們有生活豐盈的權利。

教宗聖若望廿三世概述了人的基本權利,就是生活的權利,不論其性別、種族、宗教及國籍都有追求及表達真理、接受基本教育、崇拜、合適的工作環境、得正確的補償、聚集及移民的權利。由此觀之,正義的量度不是在法庭上及訴訟程式上,而是建基於一個因愛主而愛鄰人的素質上。公平正義並非基於舊約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是基於本主日福音所引述的,在試練中仍堅信耶穌的話語。

這個上主所定的日子,將充滿盼望、力量與救贖。我們該如何來預備迎接這個日子?我們當謹守並遵行上主的訓命,時時警醒祈禱,祈求天主加強我們的信德,使我們能行公義。一如教宗保祿六世說:若要有和平就要向正義邁進。期待主耶穌光榮降來的那一天,我們能與祂一同歡樂,共享永生的幸福。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的信德有助你度過你每天的生活嗎?在困難時,你從何處找到支持、鼓勵和希望呢?
2.  生活在現今忙碌的工商社會裡,我們是否能敏銳地察覺到哪些是合乎天主的教導?哪些是與天主的教導相違背?
3.  試想想若我知道這個世界尚有一週就完結,我現今會做些甚麼來迎接上主所定的日子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1月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堂與地獄

很明顯,今天的讀經與死人的復活和死後的生命有關。讀經一記載了一名母親和她七名兒子壯烈殉道的故事,從殉道者的說話中,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義人死後肉身將要復活的信念。事實上,肉身復活的思想,在公元前 200 年左右,才開始出現在猶太人的信仰中。直到新約時期,這思想也一直引起猶太教中不同派別的熱烈爭論。今天的聖詠描述一名被受無理指控的義人向上主的呼冤,但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大能的天主最終必會為他帶來公義的審判的希望和信念。讀經二的三段簡短祈禱文,亦反映了早期教會已深信天父必為信靠耶穌的人帶來永遠的救恩和安慰。

今天的福音記述當時猶太人中的一個派別 ── 撒杜塞人對耶穌提出的質問和挑戰,尤其是有關於死人復活的信仰。耶穌曾親自說過:「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 11:25-26)。在末日時,耶穌將使那些聽從祂(若 5:24-25)、吃過祂的肉、喝過祂的血的人復活(若 6:54)。但撒杜塞人卻不接受死人復活的思想,向耶穌提出疑問,藉此留難他。耶穌的回應讓我們知道,復活後的人將過著「屬神」的生活,不會再有嫁娶的問題。耶穌也引用梅瑟的說話,稱天主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來指出:「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如果聖祖們死後肉身都不會復活,那麼天主怎可以被稱為活人的天主呢﹖可見肉身復活的思想早已隱含在「梅瑟五書」的經文當中。

基督徒相信,就如基督確實地從死者中復活和永遠地活著,同樣義人們在死後,也將永遠與復活的基督生活在一起,同時在末日基督會使他們的肉身復活(參閱若 6:39-40),整個人將進入新天新地的福樂之中。聖保祿常常強調肉身復活的信理:「如果那位使耶穌從死者中復
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
們有死的身體復活。」(羅 8:11)保祿面對當時不少信眾反對復活的信念,重申說:「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不過各人要依照自己的次第:首先是為初果的基督,然後是在基督再來時屬於基督的人,再後才是結局。」(格前 15:20-26)

在這樣的信念下,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毀滅,而只是生命形態的改變。死亡是靈魂和肉身暫時的分離,使人的肉身墮入腐化的過程,但他的靈魂卻與天主相遇,可是靈魂仍在期待與他受光榮的肉身在末日時再次結合。不過,在末日前,每個人從死亡一刻開始,就立刻在其不朽的靈魂上,將其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或者經歷一個煉淨期,或者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永罰(教理 1022)。這些就是教會信理中常常提及的天堂、煉獄和地獄。

在新約中,耶穌屢次談到「地獄」那不滅的火(瑪竇福音 5 及 13 章),這火是為那些至死不肯相信、不肯悔改的人而保留的。耶穌曾嚴厲地宣布,祂「要差遣祂的天使,將一切作惡的人收集起來,扔到火窰裡」(瑪 13:41-42),並宣判:「可咒罵的,離開我,到永火裡去吧!」(瑪 25:41)。人若在大罪中過世時沒有悔意,沒有接受天主的慈愛,這表示他藉著自由的抉擇永遠與主分離。換言之,就是將自己排除與天主和真福者的共融之外,這種決定性的、自我排除的境況就稱為「地獄」。教會訓導聲明地獄的存在和永久性。那些在死罪中過世的靈魂會立刻下地獄,受地獄的苦痛,就是「永火」。地獄主要的痛苦是與天主永遠的分離,因為人只可從天主那裡得到生命和福樂,人是為此被創造,並不斷地渴求這生命和福樂。地獄存在的道理提醒我們,要負責任地運用天主所賜予的自由,善渡現世的生活。天主並沒有預定任何人下地獄,因為下地獄是故意離棄天主的行為,亦即大罪,在大罪中罪人至死也不悔改。教會懇求天主的仁慈,祂並不願意「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教理 1033-1037)

另一方面,那些在天主的恩寵和友誼中過世的人,在完全煉淨之後,將與基督永遠生活在一起。他們將永遠地肖似天主,因為他們是面對面地看到天主「實在怎樣」。這種與天主聖三的完美生活,與聖三、童貞瑪利亞、天使和眾聖徒充滿生命與愛的共融,就被稱為「天堂」。天堂是人最後的歸宿,也是人最深的期盼的圓滿實現,是決定性和至高的幸福境界。耶穌基督以祂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開啟」了天堂之門。享受真福的生活就是圓滿地得到基督救贖工程的果實。基督接受那些信賴祂和忠於祂意願的人進入天上的榮耀。從這角度來看,活在天堂就是「與基督在一起」。被選的人「在祂內」活著,可是仍然在祂內保存著,更好說,找到他們真正的面貌、他們自己的名字。最後,我們要留意「天堂」也是一個奧跡,它超越一切人的理解和表達。聖經用了一些圖像為我們講述這個奧跡。例如:生命、光明、平安、婚宴、天國的美酒、天父的家、天上的耶路撒冷、樂園等。的確,「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教理 1023-1028)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相信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了嗎?你相信在末日時,耶穌也會使我們每人的肉身復活嗎?
2. 在現世的生活中,你會怎樣作出準備,好能迎接將來永恆的生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1 月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成義

所有人都犯了罪,沒人能拯救自己。因此在天主的愛內,祂想出了既摧毀罪惡,又能拯救罪人的方法,就是派遣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藉著聖神和恩寵的力量,把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人與天主恢復到正常的關係。因此,人只能靠基督「成義」,在天主內得回生命,進入祂和天父那圓滿無缺的關係之內。(見《青年教理》337)。今天的主日讀經,便令人深深體會到人的成義是由於天主的仁慈。

讀經一的智慧篇原屬本書後篇的內容,上文是關於智慧怎樣由埃及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並懲罰了那些狂傲的敵人。十一章這部分則指出天主是萬善和全能的,祂愛惜一切,憐憫眾生,絕不會惱恨自己所造的任何事物;就算祂懲罰罪人,也是為警告他們,讓他們及早離棄惡事,轉向天主。聖詠 145 是一首讚頌天主的詩歌,裡面充滿對天主慈悲信實,以及祂對待受造物的寬宏大方的描寫。

天主對人的慈愛,白白賜予恩寵,以及如何使人成義,在新約中更為清晰易見。路加福音中的稅吏長匝凱便是個因著耶穌基督而成義的典型人物。他出自好奇,置自己的身份於不顧,跑在眾人前,爬到樹上,為了看看耶穌的風采。豈料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耶穌走到樹下停下來與他交談。當下,故事中兩位主人翁——耶穌和匝凱遇上了。耶穌主動要求到匝凱家中作客,匝凱不勝欣喜地接待了耶穌。匝凱原本只有一個十分單純的願望:「要看看耶穌」;不過他從沒想過耶穌不單注視到他,還把他的心靈看穿,吸引著他,並翻天覆地的改變了他。在恩寵的驅使下,匝凱認出自己過往作為稅吏長那種罪惡的生活,遂向耶穌承諾捐出自己財物的一半給窮人,更將自己的罪行比作偷竊般的處理,四倍償還給曾被他欺騙過的人。

如果我們將前一章的首領(路 18:18-23)和匝凱兩個同樣有財富和權力的人,對耶穌邀請的回應作一比較,便可明白當人們感嘆富人不易得救時(18:26),耶穌回答「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有什麼意思了。原來天主從不放棄任何人,其實一個人的財富有多豐厚,也不足以令他失去救恩,只是一個人怎樣回應天主的呼召,怎樣看待和善用自己的財富,才是關鍵。表面看來,匝凱沒有像那首領一樣虔守誡命,然而最終他接受了基督進入他的內心,聽從了祂的話,與聖神的恩寵合作,真心悔改而「成了義人」。

讀經二是保祿宗徒給得撒尼落教會的團體信友寫的信。當時有些人的言論說基督再來的日子臨近了,令部分的信徒陷於混亂中,忘卻了該如何善渡日子。因此,保祿在祈禱中求天主以祂的德能幫助各人修德行善,務使行為上相稱天主的召叫,成為一個有信德和成義的人,在耶穌內分沾天主的光榮。事實上,為我們領了洗的人來說,救恩的工程已展開了,因為我們在聖洗聖事中參與了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成為義子,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又把聖神具有使人成義的力量的恩寵,無條件地給予我們,只要我們遵行天主的旨意,活在光明中,縱使有時罪惡和私欲偏情會攻擊我們,但成義的效果可以淨化、解救和治癒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重新與天主和好。(參《教理》1987, 1990-1991)。

生活反思/實踐
1.   生活中,你有懷疑過天主對你的仁慈和愛嗎?你怎樣才相信天主愛你,願意寬恕你,並以祂的恩寵幫助你?
2.   耶穌時常尋找我們,祂願意進入我們的心,在那裡住下。若祂今天來到你那裡,你覺得耶穌滿意這個「地方」嗎?你認為你需要重新整理這地方?有什麼東西你要移走、收拾、潔淨的嗎?你又會以什麼來裝飾這地方?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求恩和轉求的祈禱

今天第一篇讀經的出谷紀給我們述說了一個有關以色列人如何打敗了阿瑪肋克人的美麗故事。故事的中心並不是要告訴我們以色列人的得勝是由於他們作戰的勇猛,卻是因為梅瑟不斷的向天主呼求。他在亞郎和胡爾的幫助下,無間斷地祈禱,獲得權能的天主所俯允,施展祂的大能,拯救和保護了以色列人。從這事件中能清楚明白梅瑟的角色是天主與以色列人之間的中保,他的祈禱就成為代禱的顯著預象,而這預象在「天人之間唯一中保基督耶穌」身上圓滿地實現(弟前 2:5)。

信德的祈禱也是相當的重要。今天的聖詠提醒我們反思:「我的救助來自何方?」(詠 121:1) 的確,救助來自上主,是祂創造了天地,決不睡覺的祂是守護者。祂常保護你,從現在一直到永遠。此外,保祿於弟茂德後書亦教導我們要恒心祈禱,好使我們能以堅毅的精神宣講真道,「不論順境逆境,總要堅持不變,以百般的忍耐」去傳遞信仰。(弟後 4:2)

今天的福音,耶穌引用了寡婦和不義法官的比喻教導我們應恆常持久地祈禱,而天主總會俯聽我們的。在當時的社會,寡婦沒有經濟依靠,也沒有丈夫的保護,是弱小的一群。故事中的寡婦,她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斷的向那不義的法官請求,希望能為她伸寃,而終於她能使那不關心人的法官應允了她。當然比喻的目的是帶出慈愛的天主對那些祂所召選的人的日夜呼籲,絶不會拖延俯聽,但這段福音的最後卻非常重要,是不可忽略的,因為耶穌正正要提醒我們,是否能懷有信德,持久地向天主呼求?(路 18:8)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祈禱的形式非常豐富,其中包括求恩的祈禱和轉求的祈禱,以下是這兩種形式的簡單介紹 : 
求恩祈禱 ─ 向天主懇求的祈禱在新約內詞彙豐富:求、請求、懇求、呼喊、苦求、大聲疾呼、甚至「祈禱中的掙扎」。透過求恩,我們表達了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的意識,意識我們非本原也不是最後的歸宿,而是受造物。在祈禱中向天主祈求是返回父家的開端,因為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是罪人,遠離了我們的父。(參閱教理 2629)

祈求寬恕是求恩祈禱的第一步,這是真實而純正的祈禱的準備(參閱教理 2631)。基督徒的求恩集中渴望和尋求天國的來臨,是耶穌在「主禱文」中所教導的。在求恩中,我們首先是為天國的臨現,然後是為迎接天國和協助天國來臨所需的一切。「教會現時的使命,即協助基督和聖神的使命,正是宗徒團體祈禱的核心所有受過洗的人,都藉著祈禱,為天國的來臨而工作。」(教理 2632)

轉求是求恩祈禱的一種,它使我們的祈禱更相似耶穌的祈禱。耶穌在天父身邊,是我們唯一的轉求者,不斷為眾人轉求,特別為罪人祈禱。然而,羅馬人書卻為我們指出:聖神在我們內,扶助我們如何祈求纔對,祂親自以無可言論的歎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我們轉求,為我們熱切祈禱(參羅 8:26-27)。「基督徒為別人的轉求分擔基督的轉求;這是諸聖共融的表達方式。在轉求中,轉求者『不只顧自己的事,也顧及別人的事』(斐 2: 4),甚至為傷害他的人祈禱。」(教理 2635)故此,在感恩祭中,教會都會以信友禱文為教會和世界上有需要的人祈禱,使天主的救恩 ─ 天國早日臨現。

反省/生活實踐
1.  聽了今天的福音,於本週內你會為誰人或甚麼事情祈禱?
2.  對於祈禱,向天主作出呼求,你的祈禱經驗是怎樣的?你曾否試過透過持久不斷的為別人祈禱,而天主最終是答允了你的懇求?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感恩的祈禱

基督徒的生活與祈禱密不可分,祈禱使我們在生活中不會忘記天主是生命的主宰。我們能恆心祈禱、凡事相信,事事謝恩,對實踐信仰有很大的裨益。

今天讀經一和福音選篇表明「感恩祈禱」的必要性,內容敘述兩位外邦人:叙利亞人納阿曼和撒瑪黎雅人都患了痲瘋病,但都找到適合的人求醫:納阿曼找到以色列先知厄里叟,撒瑪黎雅人找到耶穌。納阿曼痊癒後,相信了天主,更明認:全世界只有以色列有天主,他從此不再向別的神,奉獻全燔祭和犧牲。

福音中,聖路加記載耶穌治癒十個痲瘋病人的事蹟,當中有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他們同受病苦煎熬、甚至被人唾棄、歧視,這代表著一個無救恩狀態下的社會現況——病人的軟弱、無助。然而基督的救恩是為普世人類,當他們呼求耶穌的救援時,主基督吩咐病者往司祭那裡接受檢驗,這是信德的考驗,他們信從了,就在途中,主潔淨、治癒了他們。

的確,信徒在皈依的路途上,信賴耶穌是第一個先決條件。我們接受洗禮,宣認耶穌基督是天主子,得到醫治和罪過的赦免。聖保祿在讀經二中闡釋基督宗教的信仰核心:就是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保祿為宣講復活的基督而甘願受苦和被囚,他承擔艱苦,堅忍到底,甚至與「與基督同死同生」。他為此努力傳揚福音,令基督的救恩廣傳於世。

無可否認,信德固然重要,但同時,知恩報愛也是實踐信仰的重要元素。獲得醫治的撒瑪黎雅人領略天主救恩的偉大。只有他一個人回去跪伏在耶穌跟前,大聲光榮、感謝天主。他得到的不但是「痊癒」,更是救贖之恩,他確信耶穌基督是救恩之源,施恩之主,他確實用行動來答謝天主,知恩報愛。

教會的訓導勉勵我們堅信天主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一切的生命、創造是從天主而來的禮物;而藉耶穌基督所賜予的救恩,讓普世人類脫離罪惡、得享天主永恆的生命,這更是恩典中的恩典。因此教會不斷領導信徒向上主獻上感恩的祈禱。聖神領導的教會,常提醒信眾在祈禱中記起基督,並引領我們進入完整的真理,從而激發新的祈禱詞,並在教會生活、聖事及感恩祭中汲取養料,執行使命,表達基督的奧秘仍在運作(參教理 2625)。

感恩是教會祈禱的特徵,在眾多的祈禱方式中,「感恩祭」是最完美的感恩祈禱。因每當舉行感恩慶典時,教會就更顯示出教會的本質。事實上,在救世工程中,基督將受造之物從罪惡和死亡中拯救出來,並在基督內,重新奉獻,使之回歸天父,彰顯天父的光榮。因此「感恩祭」是整個基督奧體呈上的純潔祭獻,按照東、西方教會傳統,感恩祭稱為「讚頌之祭」。(參教理 2624,2637)

當然,信徒的祈禱生活絕不限於感恩祭。一直以來,先知、聖祖及宗徒們已經有不少對天主感恩、讚頌的祈禱,如亞巴郎的僕人的禱告:「上主,我主人亞巴郎的天主應受讚美!因為他不斷以仁慈和忠信善待了我的主人。」(創  24:27)梅瑟的岳父耶特洛的祈禱:
「上主應受讚頌,他從埃及人和法朗手中拯救了你們,由埃及人手中救出了這百姓。」(出 18:10)這些由衷的讚美禱詞中,直接承認天主是萬有的根源和歸宿,我們要歌頌祂。

教會鼓勵所有信徒藉著傳統的多種祈禱方式來深化信仰,即頌謝和朝拜、求恩、轉求、感恩、頌讚的祈禱,藉此可以天天與生命之主契合,令信仰生活不斷更新、淨化,好能實踐信仰,日益肖似基督。我們深信任何事件,包括喜樂和痛苦都可以作為感恩的奉獻。的確,知恩感恩的信徒,才會珍惜上主所賜的生命,願意把基督的喜訊帶給每一個人,正如聖保祿宗徒的教導:「你們要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 5:18)。

生活反思/實踐
1.  今天的讀經有否使你思考天主對你的恩賜,你會向衪「感恩言謝」嗎?
2.  對於沒有回來感恩的九個痲瘋病人,你能想像是甚麼阻礙著他們?你會向身邊的親友介紹感恩的祈禱方式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聖秩聖事與信德

在今天的讀經,「信德」這個主題顯然易見:「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哈 2:4);依賴天主,做祂的工作(弟後 1:8,13,14);芥子那樣大的信德(路 17:6)。為所有教友來說,信德是必須的,賴以跟隨主基督的教誨而生活。但在兩篇新約讀經可以見到,焦點卻是指向「那些接受聖秩聖事者」(《教理》1535)。下文會逐一闡述。

舊約讀經提醒以色列民要信賴天主。讀經一,哈巴谷先知向天主訴苦,因為他身處逼害和殘暴中,但天主竟坐視!天主卻斷言:「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此事「必要實現」(哈 2:3-4)。答唱詠中,聖詠的作者叫以色列民齊來讚頌朝拜天主,因為他們的祖先見過天主的工作(詠 95:9)。的確,無論舊約選民或今天我們基督徒,都該信賴天主,因為祂是「忠誠」的(出 34:6),我們都見過祂的工作!

新約讀經的鏡頭轉到聖秩職務上。「天主藉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寵」(弟後 1:6),這段聖經是指向聖秩職務,更加是主教職務。藉着宗徒(及他們的繼承人)的覆手,賜予領受者大能之神,為主的福音勞苦見證(弟後 1:7-8)。書信更提到,要依賴聖神,保管所受美好的寄托(弟後1:14),這就是主託付給教會的信仰寶庫(參《啟示》10)。在「授予主教聖秩禮儀」中,候任主教的許諾包括:「決意按照教會歷代在各處所保存的宗徒傳統,去維護信仰寶庫的純潔與完整」。

路加福音中,耶穌給宗徒無比的信心,因為祂說即使如芥子那樣大的信德,也有很大的力量(路 17:6),緊接下來,耶穌講論「僕人」該做的事及態度,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在「授予主教聖秩禮儀」中的禱文有這樣的一句:「洞察人心的大父,求你使這位蒙你選立為主教的僕人,妥善牧養你的神聖羊群」。因此,這段福音中的「僕人」是指向宗徒,亦引伸到主教,宗徒的繼承人。這裡要帶出的訊息是主教要憑着信德,謙卑地為天主工作。

的確,「聖秩職務的聖召」與「信德」是有密切關係的,從「聖召祈禱文」的首兩句可見:「天父啊!請增加我們教友團體的信德吧!尤其是那些祢已經召選,及將蒙召選為侍奉祢的人們。」

既然今天的讀經帶出了聖秩職務,讓我在這裡略談「聖秩」。「教友中有人領受聖秩聖事,就是受命以天主的聖言和聖寵,代表基督治理教會」(《教會憲章》11)。藉着聖秩聖事,基督所託付給宗徒的使命,得以在教會中繼續執行,直到世代的終結。聖秩聖事包含「聖統制」的三個等級,即主教職、司鐸職和執事職(《教理》1536)。在此一提,教宗是羅馬教會的主教,聖伯多祿的繼承者,是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現世的牧人(《教理》936)。

在公務司祭職上,共有兩個等級,就是主教和司鐸,為此,「司祭」一詞是指主教和司鐸,而非執事。不過,兩個分享司祭職的等級(主教和司鐸)和服務的等級(執事),都是透過聖秩聖事而授予的。(《教理》1554)

在主教祝聖禮中,所授予的是聖秩聖事的完滿,稱為至高的司祭職,神聖職務的全部(《教理》1557)。每位主教,身為基督的代表,對於那託付給他的個別教會,負有牧者的職責(《教理》1560)。

司鐸是主教的合作者。主教們的職務以從屬的等級交給司鐸們:他們被納入司鐸聖秩中,成為主教聖秩的合作者,去履行基督所託付的宗徒使命。(《教理》1562)

在聖統制中,除主教及司鐸外,還有執事的等級。他們所領受的覆手,不是為作司祭,而是為服務。執事在「服務」的任務上,特別與主教聯繫在一起。(《教理》1569)在拉丁教會中,除終身執事外,所有聖職人員通常都是選自獨身生活的信友(《教理》1579)。唯有受過洗的男性,才得有效地領受聖秩(《教理》1577)。

生活反思/實踐
1.  再次細讀今天的福音(路 17:5-10),反省自己的信德及服務。我是否對主基督的話深信不疑,領會到信德的力量呢?我服務時,是否謙卑自下,如同僕人服侍主基督一樣呢?
2. 為聖召祈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月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社會正義-優先關愛貧窮人

本主日選讀的《路加福音》記述富翁和乞丐拉匝祿的比喻。富翁的罪不全在於奢華地宴樂,而在於他天天遇到這個在他大門前的乞丐,既認識他名叫拉匝祿,可是連桌上的碎屑也沒給過他。他稱亞巴郎為父親,理應記得梅瑟的訓示:「你們為我只是旅客或 住客」(肋25:23),更應聽過先知的話:「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依 58:7)但他沒有遵循,他心中只有自己和他的五個兄弟;他不懂得關愛那在困乏中的拉匝祿,這與他所學、所信、所生活的,顯然是背道而馳。

第一篇讀經亞毛斯先知的譴責,在於以色列人的自恃、在於領袖們的自命,不只是因為他們吃羊羔、牛犢,喝酒詠唱,而更因蔑視了自己同族中較弱小兄弟的成敗——對若瑟的崩潰,漠不關心。(弟前 6:6-7)

富翁和亞毛斯先知書提及的領袖們,相信都是敬畏天主的人,嚴謹遵循了梅瑟的法律和禮規,但忘記了更應在生活中回應天主神聖的召喚。保祿宗徒說:「你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此而蒙召,...」(弟前 6:11-12)現今我們活在這個崇尚享樂和自我中心的世代,我們又如何理解上主的召喚呢?

耶穌用了一個富有又冷漠的人和一個貧窮又有需要的乞丐的比喻去教訓我們要對人有憐憫心,以免太遲而被來世裁判。這段福音的內容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正義及人權有關。

「邪惡的不平等仍存在著,打擊著千千萬萬的男女。這種不平等公開地違反福音:人的平等尊嚴要求達到更為人道及比較公平的生活條件。在人類大家庭內各成員、各民族間,所有經濟、社會上過分的不平等,是一種恥辱並違反社會正義、公平及人位格的尊嚴,...」(教理 1938)

以下的介紹是教會四個社會訓導的核心主題,簡述信友為何對人要有憐憫之心:

人人平等——「既然每人都擁有靈性,既皆為天主依自已的肖像而造生,既皆擁有同一本性及出自同一本原,既皆為基督所救贖,並擁有同一使命和同一超性命運。基本上,人人一律平等。」《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9

維護人性尊嚴及人權——每個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受造,具有無限尊嚴和獨特價值,因而在本質上,每一個人都擁有直接源於人性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我們有責任維護人性尊嚴和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及捍護人權。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起,社會訓導更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重要;它喚醒人在強調物質生活之餘,更要重視精神和信仰生活。

團結關懷——維護個人基本權利重要,但不要忽略了尊重他人權利的義務,因此社會訓導提出了「團結關懷」的原則。天主造人不但使人互維關係,而且期望人建立密切的關係,休戚相關,願意與人分享所有,彼此連繫和彼此負責。基於此,我們有責任維護大眾公益,互相合作和分享,務求使每一位成員能實現其個人潛能和生命價值。團結能協助我們正視「其他的人」——不能看待他們如同是一種工具,而是他們與我們具有同等的地位。天主是我們共同的天父,我們在基督內同為兄弟姐妹。《社會事務關懷》通諭39,40

優先關愛貧窮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百年》通諭中指出,貧窮人是基督最鍾愛的一群。教會關懷貧窮人是由於貧窮弱小者較無力保衛自己的權利,故要特別照顧和關心他們,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從而令社會每一個人更能公平和諧地參與。

事實上,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更明確肯定教會在現世的使命與建設天國不能分割,教會有責任使人類大家庭變得更適合人性。社會訓導提出的都是重視人性尊嚴和人類團結包容的理想原則,亦期望我們按這些準則去實踐正義,關愛社群。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精神發展,但是否這樣就足夠?我們有沒有責任關懷其他人的福祉?
2.  當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出現衝突時,我們會如何取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9月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社會正義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亞毛斯先知書。當時正值以色列(北國)和猶大(南國)分裂的時代,以色列國正享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黃金時代,但社會道德日下,宗教生活更是混亂不堪;邪神敬禮盛行。在社會上層過着奢侈生活的權貴人物,無視「梅瑟法律」中對貧窮者和勞工階層的保護,極力欺詐、壓迫和虐待他們。先知大力譴責這些不公義的行為,為受壓迫者伸張正義,並警告天主必帶來祂公義的審判和懲罰,消滅一切惡人惡行。讀經二中保祿強調基督徒祈禱的重要性,特別是為社會中有權位的人士祈禱,因為他們身繫社會的和平及健康的發展。

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首先我們要留意耶穌這個比喻宣講時的對象,路加強調是門徒而非外人。因此這個比喻的目的主要是為教導門徒,而非譴責或爭辯。比喻中的管家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世俗之子」,既不義,卻十分精明。耶穌希望我們學習的,不是他的不義,而是他的精明。管家面對被解僱的危機時,懂得善用他的精明去準備出路。而基督徒作為「光明之子」,更要精明地善用地上世俗的錢財,去追求天上永恆的賞報。在說完了這個比喻後,耶穌接著給了我們兩個相關的忠告。首先,若我們在世俗的事務(即小的事情)上忠信於上主的教導,善用世物去發揮愛主愛人的精神,那麼我們必會在天國裡(即大的事情)得享永恆的福樂(真實的錢財)。另一方面,耶穌也提醒我們,俗世的財富(包括權力和虛榮等)很容易成為阻礙我們忠信於天主盟約的偶像。因此,耶穌要求我們必須在這兩個「主人」(即天主和世上的錢財)中作出抉擇。總的來說,基督徒的目標就是要善用世上的財物來實現自己生命的真諦,為永生作準備,而不是作世上財物的奴隸。

亞毛斯先知可以說是舊約聖經中對維護社會正義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此外,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善用世物。那麼,現時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對社會正義的理解和要求又是如何?在以下的篇幅中我們將會略加討論。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進入世界的時候,人並沒有為發展肉體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他需要其他的人。人顯然存有與年齡、體能、智能、人品、利益交流、財富分配等有關的差異。「才能」並不是平等地分配的(教理 1936)。的確,儘管在天主眼中所有人都是同等的尊貴,都是按祂的肖像而受造的,但我們內在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天賦的差異,無論是在身體上或是在不同方面的才能上。此外,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機遇也影響著我們的成長,使我們發展成獨一無二的人。

天主容許這樣差異的存在,有其特别的原因。這些差異乃屬天主的計畫,祂願意每個人從他人得到他所需要的,而享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要把利益輸送給那些需要的人。差異鼓勵,而且屢次要求人們慷慨大量,宅心仁厚,樂意分施;差異促使各文化彼此豐富充實(教理 1937)。在這樣的前提下,天主教會按傳統聖多瑪斯對社會正義的理解,就是「強大而堅定的意願,使每一個人都得到他所應得的」。天主的愛召叫眾人合而為一,所以社會正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共享資源,守望相助,絕不自私自利。由此可見正義和愛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義除了要求人人得到相稱的權益外,也要求在所有契約和交易之中,參與的各方都得到公平的對待。聖女加大利肋‧西恩那嘗試從天主的角度出發,反省社會正義的問題。她寫道:「我不把所有德行平等地分給每個人。……有許多德行,我就這樣分給了人,有的給這人,有的給那人。……給這人愛德;給那人義德;給這人謙遜的德行,給那人活潑的信德。……至於現世的財富,為人生必需的事物,我以更大的不平等分施給人。我不願意每個人都擁有為生活必需的一切,為了使人們因生活的急需,在彼此之間有實行愛德的機會。……我願意他們互相需要,並做我的管家,為分施他們受自我的恩寵和贈與。」(參閱教理 1937 並註)

總的來說,社會正義的終極目的就是要保護人的尊嚴,以及由此尊嚴而衍生的人的權利。人與人的差異乃屬天主的計畫,祂願意我們彼此需要。這些差異該激勵我們實踐愛德(教理 1946)。在彼此相愛中,我們在追求天國永恆的價值並參與天主創造的計劃。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社會正義是甚麼?你認為社會正義與天主的信仰有甚麼關係?
2. 在日常生活中,你怎樣實踐社會正義的要求?你怎樣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尊嚴和應得的權利?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 月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慈悲與教會的和好職務

「慈悲特殊禧年」的舉行是為叫我們默觀天主慈悲的奧蹟,讓教會將「耶穌基督──天父慈悲的面容」顯示給世人,使他們經驗天主對人的眷愛,重新得到安慰、寬恕和希望。今天彌撒的幾篇讀經就是強調天主的慈悲,以及教會作天主與人之間的和好使者。

讀經一的背景是梅瑟奉命上山會見天主,百姓見他遲遲未下山,遂按捺不住鑄造了金牛來崇拜。天主勃然大怒,向梅瑟宣布要將他們消滅。不過梅瑟向天主求情,提醒天主是祂用大能從埃及國的奴役中,拯救了以色列子民出來。縱然百姓們執拗叛逆,到底天主曾向他們的祖先作出了承諾和盟約,天主斷然不會食言罷!果然,因為梅瑟說項,天主遂改變了祂的主意,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讀經二裡面保祿宗徒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皈依基督前所犯下的罪過,完全因為基督救主的憐憫,才得到寬恕。故此,那真正帶來救恩的和堪當為人求情的只有耶穌基督,梅瑟在舊約裡充當的角色只不過是祂的預象而已。

至於路加福音講述的幾個有關慈悲的比喻,特別讓人明白天主對罪人的愛憐。三個比喻分別是亡羊、失錢及蕩子。頭兩個比喻告訴人天主不惜艱辛地尋找迷失的罪人,好似牧人尋找失去的羊兒、或婦女找回了失落了的一個達瑪。而最後且最感人的是蕩子與慈父的比喻。故事中,小兒子大逆不道,放肆無情,傷透了父親的心,大兒子又惺惺作態地服事父親,背後卻從沒有真心地尊敬和孝順過他。但作為父親的卻日夜期盼小兒子回頭改過,重投自己的懷抱。當大兒子表達對父親不滿時,父親卻謙下自己來勸解他。耶穌故意將三個故事都以主人翁高高興興地邀請好友、鄰居和家人一起慶祝作為結束,以教訓那些質疑祂的法利塞人和經師:由於天主的仁慈,所有人都是被邀到赴天國宴席的對象。

因著天父的慈悲,祂願意重新聚集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號召整個人類加入祂兒子的教會,使教會成為人類重獲救恩及合一的地方 (參《教理》845) 。為此,和好的使命是整個教會的本質。在慈悲禧年裡,教會不只受委託傳報天主的慈悲,還要會活出慈悲,見證慈悲,好能觸動所有人的心,尋找與天父修好的途徑。

慈悲之愛的最清楚表達的就是寬恕過犯,教會在這方面履行著天主給她天人之間和好的職務。她要效法主基督去關注所有在肉身或靈魂上受苦的人,慰藉和治療人的創傷。教會的和好聖事是基督建立用來使人體認天主的慈愛,以及獲得內心平安的最佳禮物。凡願意與天主重新建立關係的人,應像福音中的小兒子,帶著一絲希望,起身回家。他將會發現教會的門,因著天主的仁慈是永遠為他打開的;甚至連他演練好的悔改台詞尚未出口,天主已在歡愉中擁抱著他了。教會斷不能超越天主。天主是怎樣的慈悲接待罪人,教會也要同樣去做。「人只需做的,是接受邀請去悔改和順服正義。」(《慈悲特殊禧年詔書》19.3)。

生活反思/實踐
1. 用幾分鐘去省察一下:現時在我生命裡有沒有什麼人是我需要與他修好的?我會用什麼方法去修和?
2. 有沒有認識一些教友,因為某種原因而遠離天主不再進教堂?除了為他們祈禱外,也嘗試將慈悲禧年的喜訊帶給他們,幫助他們重投天主的懷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9 月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五期)


「我知道我們是誰的服務人員,處在甚麼樣的地位,奔向甚麼目標。我知道 天主的偉大,人的軟弱,但也知道他的潛力。」(《演講》2,74)

聖巴西略是第四世紀的偉大主教,他是拜占庭禮儀經本所推崇的教會名人。他生活的聖德、訓導的傑出、理論和實際才華的兩全,都備受東方和西方教會的景仰和推崇。
聖巴西略非常重視青年。他曾向當時的青年發表講話,內容既公正又開放...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作主的門徒需棄絕自我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智慧篇的作者讓我們明白到人生的局限,人縱然希望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人又如何可以想像到天主的旨意?我們唯獨信靠聖神,才能獲得「智慧」,並按祂的路徑而行,最終才能獲得救恩。聖詠的作者回應著讀經一中談及的「智慧」——藉著這智慧,世人獲得了拯救,而我們在信仰的光照下,明白到這智慧實際上指向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

讀經二中,聖保祿宗徒向費肋孟作出請求,請求他寬恕奴隸敖乃息摩,並要求將他視作弟兄一般看待。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是一項根深柢固的制度,出走的奴隸原本是死罪,但保祿卻要求主人不單寬恕這位奴隸,還要求待他為可愛的弟兄,這要求其實是顛覆著當時的社會制度,但卻讓基督徒反思,我們要為福音的緣故,棄絕自己固有的思維,卻要以愛德的眼光來行事。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這話為大部份
人都很「生硬」,因為耶穌不是來宣講愛的喜訊的嗎?為何在這處,祂卻要我們「惱恨」自己最愛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首先我們要從語言學去了解,在閃族語系(希伯來文是其中之一)中「惱恨」一詞不一定是指情感上的憎恨,而可以是表達一種「依附的比較」,意思即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先以天主作為生命中的「首位」,這其實只是第一誡的重申。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信仰比親人,甚至自己生命更為重要。耶穌吩咐門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捨棄他們的一切所有」
(路 14:33)。(教理 2544)

教會的靈修傳統亦教導我們不要貪戀世物,要度神貧真福的生活,因為「對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解脫對現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滿足。『享見天主的許諾,超過一切真福。在聖經裡,看見就是擁有。看見天主的人,就是已經得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富』」。(教理 2548)

梵二大公會議亦勸勉我們:「基督徒常應師法表揚基督的仁愛謙遜,教會欣喜在主的懷抱中,有許多的男女更切近地去追隨救主的自貶,更顯著的加以表彰,以天主兒女的自由,承受貧窮,捨棄自己的意志,這些人都是為了天主,超出誡命的範圍,在成全的事上,自願屈服於他人,為能使自己更完善地相似基督的服從」。(教會 42)教會當中更有些弟兄姊妹以特別的方式,堅決地捨棄自我,回應天主的召叫,跟從福音的勸諭,願意度獻身生活,宣發神貧、貞潔和服從三願,去服務教會。他們的見證常為信友帶來鼓勵,讓我們明白捨棄自我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們這份貶抑自己的謙遜精神提醒我們在這物質充斥、自我主義的時代,我們能否事事以天主的旨意為先?

生活反思/實踐
1.  有沒有甚麼人、事、物你覺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重要過天主? 這些曾否成為你親近天主的障礙?
2.  你有否因你作為基督徒的身份而捨棄過甚麼?當中有甚麼掙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對貧窮人優先的愛德

今天第一篇讀經的德訓篇,作者教導信友謙虛,在一切事上要謙下,才能在上主面前獲得恩寵。謙下並不是指外在的放下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而是從心裏向我們的天主明認祂是造物之主,所有恩寵之源。人本來就一無所有,所以人對天主的回應就是向祂開放,謙卑的接受祂所賞賜的一切。因此,當我們從天主那裡獲得禮物(恩寵)時,就該懷着感恩的心,無私的、慷慨地與人分享。要懷著謙下,這一點正好連結到今天福音中耶穌所指的:「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14:11)

然而,今天要講述的教理主題的中心並不是「謙下」,而是聖史路加時常描述的耶穌對貧窮人和那些被社會所擯棄的人的關顧,及邀請他們共赴天國的盛宴。原來對貧窮人的關顧是耶穌基督在最後審判人時的一個重要準則!正如讀經二所說:我們已因著基督走近了熙雍山和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參希12:22跟隨基督的人要效法耶穌,肖似祂,做祂所教導和實行的,以謙下的態度、彼此服侍,關懷我們身邊弱小、貧窮的人。

對貧窮人的關懷一直是教會所關注的。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中,更申明「對貧窮人優先」的重要,基督徒且有義務促進公益。所謂公益,「即讓私人及團體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整個人類的權利和義務。」《現代 No.26》此外,《天主教教理》更詳細闡釋公益是與所有人的生活有關。「公益要求每一個人,尤其那些掌權的人,謹慎明智。」(教理1906)公益包括三個基本的要素:首先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尊重;第二是要求社會的福祉和團體自身的發展,而第三,公益是包括和平,即一個穩定和安全的正義秩序。(參閱教理1907-1909)

基於對耶穌基督所宣講的天國喜訊及教會一直以來對「公益」的訓導,我們就不難明白教會在梵二所強調「對貧窮人優先」的重要。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傳教時,祂在會堂中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清楚的說出:「他(天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4:18)金口聖若望強而有力地提醒我們:「不讓窮人來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持有的財物,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聖大額我略還進一步指出:「當我們給與貧窮者必需的物品,我們不是施予他們我個人的慷慨,我們是還給他們原來是他們的東西。與其說我們完成一項愛德的行為,不如說實行正義的行為。」(參閱教理2446)故此,對貧窮人優先的關顧不只是幫助個人的需要,亦同時指向出現不平等現象的社會根由。

最後,天主教教義部在《基督徒自由與解救的訓令》中訓導信友:「為此動了基督救世主的憐憫慈心,願意自己承擔這一切,使自己成為『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瑪25:40,45)。為此對那些受不幸壓迫的人,是教會優先施予愛德的對象,雖然從起初就有許多教會成員努力這樣做,但總沒有停止責成自己,提昇、保護並救助那些窮苦人。教會常常在各處做了無數不可或缺的慈善事業;再者她以自己的社會學道理,努力尋求實現推動改革社會的結構,設法使生活條件合乎人格的尊嚴。」(No.68)願所有基督徒能秉承耶穌基督和教會的教導,努力以愛護窮人教會,為人類的尊嚴作見證。

生活反思/實踐
1. 聽了今天福音的訊息後,你會如何具體地在生活中關顧「貧窮的人」?你會邀請堂區的教友與你一起行動嗎?
2. 嘗試在祈禱中多默想耶穌基督的面容。求主帶領你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身上認出祂來,侍奉祂。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最後審判

天主願意所有人藉耶穌基督而得救,祂不斷召叫天下萬民聚集在以基督為首的教會內。教會勉勵信徒要珍惜生命,把握時機,在人生旅途中,勉力行善修德,不要耽誤,救恩之門是有時限的,當人的生命完結時,一切都將會完結。

本主日三篇讀經的中心思想,指出基督救恩的普世性。天主教會是大公的,天主從各城邦、民族召集子民,分沾祂的聖善和真福。我們加入教會,在團體內共融合一,彼此相親相愛,不斷淨化更新;更要負起傳教使命,廣邀眾人參加天國的筵席。讀經二中保祿宗徒鞭策信徒不要放棄信仰及偏離正道,天主深愛祂的子民,如慈父對子女般施教和懲戒,信徒不應輕視上主的譴責,應該懷著堅忍和服從的心,接受訓誨,磨練道德操守,好能「結出正義與和平的果實」,獲取進入天國的資格。

的確,人是依照造物主的「肖像和模樣」而受造。天主在人心中播下良知的種子,「賦給人自決的能力」,使我們能善用自由,在恩寵中尋求真理、行事抉擇能取善捨惡,抵達幸福圓滿的境界。最終每人在天主的法庭前,依各人在世間所行之善與惡,向天父呈交一生的賬目。(參《現代》17)

耶穌基督是永生的天主子,他到世上來是為救贖人類。他是天地的君王,統御萬有。耶穌第一次降臨,是一位謙卑的君王,以人的形態親近我們。耶穌以言以行,宣告天父的慈恩。他憐憫眾人、治癒疾病、邀請卑微、貧苦、犯罪的人接受福音,赦免罪過。耶穌向世人展示天父的慈愛,賜給世人豐盛的新生命。

耶穌在他的道理中,宣講末日的審判,他明確預示他會第二次來臨,是為審判世界。在世界窮盡時,基督坐在光榮的寶座上降來,以公義的審判者身份,審判生者、死者,凡有善必賞,有惡必罰。那時,各人的行為和心中的秘密、將會表露無遺。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耶穌警告那些輕視天主的恩寵、妄用自由而犯罪的人,他們將受懲罰。信徒對待近人的態度,將披露出他們對天主的恩寵與慈愛是否接納或拒絕。而重要的是:凡在今世拒絕恩寵的人,他們要按照自己在世間的作為而受報應。(參教理 678, 679)

我們堅信天主是世界和歷史的主宰,當末日審判時,我們「面對面」看見天主,才能知悉整個創世工程和救恩計劃的終極意義,同時明白天主的眷顧是通過奇妙的途徑,引導萬有邁向最後的目標。教會的訓導闡明最後的審判是要啟示天主的正義,勝於任何受造物所行的不義,因為天父的愛比死亡更強烈。審判的訊息是為喚醒偏離正道的人悔改皈依,它啟發信徒對天主聖善的敬畏,使人為天國的正義而獻身。(參教理 1040,1041)

那麼基督是以甚麼標準來審判眾人?聖十字若望曾說:「愛是審判的基礎。」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表述,上主對我們的講話,將成為日後審判我們的準則。我們有沒有給饑者食、渴者飲、裸者衣、花時間陪伴病人及坐監的人?我們有沒有幫助人解惑、免他們陷於失望及孤寂、幫助無知的人克勝愚昧,替那些被人剝奪基本需要的兒童脫離貧窮的桎梏?我們有沒有走近孤獨者和憂傷者、寬恕得罪我們的人?我們有沒有緩於發怒、在祈禱中將我們的弟兄姊妹交託給主?基督本人親臨在每位「最少的弟兄」身上。基督的身體就是受酷刑、壓迫、忍饑受餓、流離失所者的身體……這些「弱小的弟兄」,正等待著我們的撫慰、關懷。我們在現世對待他們的行為,將來一一成為呈交天父的賬目。(參《慈悲特殊禧年詔書》15)

縱然我們不知道基督何時再來,但我們必須時常警惕,期望我們在結束塵世短暫的旅程後,能加入受祝福者的行列,與主基督同赴天國的盛宴。我們深信,和光榮的基督一起凱旋之前,我們都要出現於「基督的法庭,按照生前所作的善行,領取恰當的賞報」-「行過善的,復活進入生命;作過惡的,復活接受懲罰」。(參《教會憲章》48)

生活反思/實踐
1. 作為天父的子女,你有沒有感覺到上主對你的鞭策?今天的讀經有否激勵你行愛德,關顧貧病弱少者?你會向誰伸出援手?
2. 你願意和家人/朋友分享你對天主的祝福和懲戒的體會嗎?你會勸導他們加入教會大家庭,一同體驗天父的慈愛、忠誠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 善與惡的衝突 ── 生命之路或是死亡之路

今天的讀經都是關於信徒與世界的惡爭鬥,基督徒該選擇耶穌基督的生命之路。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被首長們放入沒有水、但有污泥的蓄水池裡,任由他餓死。事件的背景是,先知照天主的話,勸諭人民不要投靠埃及來對抗巴比倫的統治,因為猶大實在無法抵抗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先知不是不愛國,而是為了保衛耶路撒冷的安全、為了君王和國民的利害而已。同時,他呼籲人民悔改、離開罪惡的行徑,並指出這是他們解決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猶大眾人當然非常惱怒先知的說法,故下毒手。最後,先知是由一位外邦人(雇士人)把他從蓄水池裡救出來的。

聖詠回應讀經一,上主把作者從污泥中救出來,雖然在困厄中,作者依然全心信賴上主,不斷讚美天主。

讀經二,希伯來書鼓勵信眾以堅忍的心,與罪惡爭鬥到低。耶穌基督是「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希 12:2),祂忍受罪人對他的叛逆凌辱、死在十字架上,為的是要堅強我們、叫我們不要灰心喪志,如今祂坐在聖父的右邊。基督是我們堅忍的模範,聖者的生命見證也能堅強我們的心志。

今天的福音,繼續之前幾個主日,是耶穌前往耶京路上沿途施教。耶穌告訴門徒,跟隨祂會遇到的鬥爭。「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 12:49)。「火」是指聖神之火(宗 2 章),耶穌多麼渴望聖神的火能夠散布全世界,燃點每個人的心;也有學者主張,這「火」是指因信仰耶穌而與不信者所起的紛爭。耶穌繼續說:「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路 12:50),這是指祂的苦難死亡(瑪 16:21);我們作為基督徒,是受聖神和火的洗禮(路 3:16),我們選擇跟隨基督,要同祂一樣,與世界的惡博鬥、不惜受苦犧牲。

在福音裡,耶穌闡明祂為地上帶來分裂,即使是至親的家人,也會因為信仰或不信仰基督的道理而互相排斥、攻擊。我們該注意,基督決不是要分裂家庭,這裡只是想指出,人或是跟隨基督、站在祂的一邊,或是反對祂而站在另一邊,決沒有中間的路線。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 14:6)。「基督的道路『導入生命』,它和『導入喪亡』的道路正好相反(瑪 7:13)。福音中兩條道路的比喻是教會常講的教理。這表示倫理的抉擇為我們的得救很重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生命之路,另一條是死亡之路;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十二宗徒訓誨錄》 1:1)。」(教理 1696)

先賢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 1995 年頒布《生命的福音》通諭,面對充斥著罪與死亡的世界,教宗提醒世人返回基督生命的福音。「這傳福音的使命在今天尤其急迫,因為對個人及民族生命的威脅,不但急遽增加,也日趨嚴重,尤其是對弱小又無自衛能力的生命。除了古老的災禍,如貧窮、飢餓、流行性疾病、暴力和戰爭外,又出現了新的威脅,而且規模之龐大,令人心驚。……各種殺人罪、種族屠殺、墮胎、安樂死及故意自殺等危害生命的惡行;損害肢體完整、虐待身體及心靈的酷刑、企圖控制人心等侵犯人格完整的惡行;非人的生活條件、任意拘留及放逐、奴役、娼淫、婦女及幼童買賣等貶抑人格尊嚴的惡行;將工人只視作賺取利潤的工具,而忽視其擁有自由及責任感的、侮辱人格的工作條件。這一切及其它類似的種種都是可恥的、有辱文明的罪孽。這些罪孽固使受之者含羞蒙辱,但尤其玷污主使者,同時又是對造物主最大侮辱。」(《生命的福音》3)

在這充滿著罪惡的世界,我們基督徒要作地上的鹽、世界的光,不怕艱難,將基督生命的道路指示給世人。

生活反思/實踐
1. 耶肋米亞先知因為宣講天主的話而遭到迫害,忠言總是逆耳的!天主,求祢賜給我們智慧,能夠辨析祢的話,並賜我們勇氣宣講祢的話。
2. 再次細心閱讀《生命的福音》第 3 節,罪惡實實在在充滿這個世界。讓我們細察並懺悔自己的罪,並求天主給我們力量與罪惡爭鬥。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希望

本主日第一篇讀經選自智慧篇,它重述以民出谷得自由的祝福。上主保存了祂的子民,保障了他們的自由,又保證了他們果實累累。透過每年慶祝逾越節,提醒以民等待及期盼上主許諾的實現。同樣地,第二篇讀經細述亞巴郎夫婦企盼上主應允他們子孫繁多如天上的星辰的實現。希伯來書的作者用此故事提醒當時信德日趨淡忘的猶太基督徒團體,強調活在現世旅途的信徒,要保持堅強及忠信,好能獲享眾所盼望的天上賞報。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對其跟隨者的教導:真門徒的意義。門徒要對世財超脫,對貧者慷慨。耶穌又教導門徒要警醒,因為主人隨時回來。因此,作好準備,警醒及負責任的管家精神就是作為門徒的特性。若我們希望掙取天上的財寶,我們就該有上述的態度。總的來說,本主日聖經的主題是「基督徒的希望」。

天主教教理在兩處論述基督徒的希望,其一是超性的德行,其二是從誡命的第一條解說。讓我們先談談超性的德行。超性的德行有三,就是信德、望德和愛德。這些德行有別於人性的德行,是直接以三位一體的天主為根源、動機和對象的。神性的德行好比水,天主把它灌注在他的信徒們的靈魂上,他們便有了活出天主子女生活的能力,以及立功勞和升天堂的名份。神性的德行是天主聖神臨在我們心中,在我們心中行動的保証。(CCC1812-13)

藉望德我們渴望並期待從天主而來的永恆生命作為我們的幸福,完全信賴基督的許諾,並信靠聖神恩寵的助祐;為得到這許諾就要有堅持到底(直到今世生命的終結)的德行。望德也是對人追求幸福的天性的一種回應;它包羅人所有行為的動機,使它們淨化,配合天國的要求。望德維持人的勇氣,支持人渡過絕望的危機,鼓勵人等待永恆福樂的來到。望德防止人自私,使人樂於幫助他人。(CCC1817-18)

基督信徒的望德,脫胎於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天主選民的望德。天主選民的這種美德特別體現在亞巴郎祭殺愛子依撒格的壯舉上。聖保祿宗徒解釋這行為的意義,說︰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CCC1819)信德與望德有著密切的關係,先有信,其後才是望,因望要有目標,而這目標只能在信的光照下達至。

基督信徒的望德,是以耶穌本人及其教誨為中心。在「山中聖訓」裡,他指引我們舉心嚮往天國,通往那裡的這條途徑上有許多考驗。但由於耶穌受難的功勞,天主必定會保護我們,絕不會讓我們的望德「落空」。聖保祿宗徒把望德比作一件武器,說︰「我們應該穿上信德和愛德」做甲,戴上得救的望德做盔。」(得前五 8) 他又說,「論望德,要喜樂﹔在困難中,要忍耐。」我們要在祈禱中,表達並培養我們的望德,特別是在念天主經的時候。這篇經文包括了基督信徒望德的全部對象。(CCC1820)

第一條誡命也針對違反望德的罪,就是失望和妄望。失望意味著人忘記了救恩的可能性,亦否定了天主既許必踐;妄望是人對自己的能力存有妄想,希望不需要天主,又或者以為人不用真悔改,天主也會寬恕。第一誡清楚地要求信徒要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我們的天主,強調沒有別的神值得我們投身。(CCC2091-92)

教宗方濟各在去年9月9日彌撒講道中,說:「望德是一項恩寵,是聖神的禮物。主耶穌是喜悅的望德,是中心、是一切。我們必須說:『我對耶穌基督懷有希望,祂仍活著,現居住在聖體內,臨在於祂的聖言中』。求主耶穌賜予我們這一恩寵。」

生活反思/實踐
1.  福音故事能否助你增強對主的信靠呢?
2.  基督信徒的望德與舊約聖經中天主選民的期望有什麼關係?
3.  基督信徒應該怎樣實踐我們的望德?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第十誡 —— 毋貪他人財物

今天讀經的主題與「避免貪戀世物」有關。一般來說,舊約中早期的經典對永生的觀念不太
清晰,故此都會視地上的財富為上主對善人們的祝福。但訓道篇的作者在這問題上卻認為人一生辛勞,最終仍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他勸勉世人要唯獨信賴上主,因為只有這樣才可得享安全。若將這篇讀經與今天福音的章節互相對照,則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人世間的所有財富都只是過渡性的,我們的目標應是在天主面前「致富」,因為只有天上的聖城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讀經二選自哥羅森人書,保祿宗徒強調基督徒在接受洗禮後應有的新生活:就是追求天上的事情,並且摒棄俗世的一切,包括淫亂、不潔、邪情、惡慾和貪婪等。這不僅是倫理上的要求,更是由於我們在受洗後的新本性,已經在聖神內復活和重生,屬於天上的神國,故此只應追求天上的光榮。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再次教導我們面對世間財富時應有的態度。整篇讀經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就是一件事件,一個教訓和一個故事。一件事件就是耶穌拒絕為他人處理財物和分家的事宜;一個教訓就是耶穌要求我們要戒避貪婪;最後就是一個故事,耶穌以此說明人只懂得為自己在現世中積聚財富的糊塗。的確,人的貪婪往往使人看不到生命中的真正需要,就是在天主面前致富,即與天主及他人建立一個更深入的愛的關係。

十誡中最後的一誡教導我們不要貪戀別人的財物。這條誡命擴展並補充第九誡的禁止肉身的貪慾,而第十誡則禁止貪婪他人的財物,是第七誡所禁止的偷竊、搶奪和欺詐之根。貪婪,如行淫一般,源於誡命所禁止的祟拜偶像,第十誡是針對心靈的意圖,連同第九誡總括十誡的各條誡命。第十誡禁止我們不義地去貪那不屬於我們,而屬於別人或者應該是他人的事物(教理2534-35)。當教會談及第七及第十誡時,很多時強調私有產權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即我們不可以不合法地剝奪他人這項權利,但同時也強調財物和私產在整個天主創造及救世計劃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即我們要善用天主所賞賜的財物,把它們成為愛主愛人的工具,為服務天主的旨意而作出貢獻。

第十誡禁止貪心及對地上財富過度的佔有慾,以及對財富及其權勢的無節制的貪婪。此誡命還禁止人有行不義的慾望,以致損害近人的世間財物(教理2536)。第十誡也要求人從心裡消除嫉妒。嫉妒即眼見他人的財物而感到不快,也是想將之據為己有的過分慾望,即使非法也不惜。嫉妒往往招致更大的壞事。智慧書上說:「就是因了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教理2538-39)

在教會的傳統上,貪婪和嫉妒都是七罪宗之一,即由此而誘發其他邪惡和罪行。(其他五罪宗是驕傲、慳吝、迷色、忿怒和懶惰。)聖奧思定常常視嫉妒為「特別屬於魔鬼的罪」。從嫉妒生怨恨、誹謗、誣衊、幸災樂禍,對他人的發達不快等。當嫉妒驅使人希望別人遭遇重大災害時,就是大罪。嫉妒是不快的一種表現,因此是對愛德的拒絕;受過洗的人應以慈善加以抗衡。嫉妒往往來自驕傲,受過洗的人應練習度謙遜的生活。當人懂得為弟兄的進步而高興時,天主就因而立刻受光榮。因為祂的僕人已知道克服嫉妒,視他人的功績為自己的喜樂(教理2539-40)。

耶穌吩咐祂的門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捨棄他們的一切所有(路14:33)。耶穌以窮寡婦給門徒作榜樣,指出這寡婦是從她的窮困中,把她所有的一切生活費都獻出了。擺脫財富的命令,為進天國是必須遵守的。在山中聖訓裡,耶穌也稱讚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聖言稱人精神上的謙抑自下和淡泊為「神貧」;聖保祿也舉出天主的貧窮為例,他說:「祂為了你們成了貧窮的」(格後8:9)。總的來說,所有基督徒都要正確地誘導自己的情感,以免違反福音的貧窮精神,去享用世物及依戀財富,而阻止其追求完全的愛德。的確,對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擺脫對現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滿足。看見天主的人,就已經得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富(教理2544-48)。

梵二大公會議也教導我們要好好地運用財物去實踐愛德,尤其是現在世界上大部份人尚處於貧困之中。信友們有義務盡其所能,解救現代疾苦;並且應如古時的習慣,不唯以剩餘財物,而且以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來賑濟他人。因為基督教會的光榮與標誌便是信友們的貧窮及愛德精神(現代88)。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經驗過貪婪和嫉妒嗎?你會怎樣處理這些慾望和誘惑?
2. 你會怎樣處理你的財物,好使它們成為你在日常生活中愛主愛人的工具?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主禱文 —— 全部福音的撮要

今天舊約的讀經講述亞巴郎送上主前行,上主忍不住將心中要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的計劃披露出來。於是亞巴郎便走近上主,進行了一番親密坦誠的對話。亞巴郎與天主同行,使人聯想到在創世之初,亞當本與天主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因為他犯了罪,傷害了與天主之間的友誼,失去了恩寵。如今,亞巴郎卻因著天主的誠信和眷愛,得以在天主面前行走,與祂談話,甚至向祂進言。在中東的文化裡,人們十分重視同族與血緣的關係,認為彼此有照顧對方的道義和責任。亞巴郎為索多瑪城的人求情,不只因為侄兒一家住在城中;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他也不願見死不救。天主與亞巴郎的關係亦好像恩主與恩客,恩主有本份給恩客提供保護和幫助。亞巴郎多少用了這種心態向天主祈求,他知道自己在上主面前微不足道,但仍戰戰競競地與上主討價還價,因為他心底裡看透上主的仁慈,並認為祂的公義是不會容許義人與惡人一同被消滅的。教會往往以亞巴郎作為一個祈禱的楷模,不只顧自己的事,也顧及別人的事,並為別人轉求。聖詠 138 則表現出祈禱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 感謝天主俯聽人的禱告,並在困難中出手拯救。

在耶穌年代,教導跟隨者祈禱是「辣比」(師傅)的責任,而每位辣比的祈禱因有其獨特之處,往往令他這個團體聚在一起時,更容易被認出來。耶穌教導的主禱文,一開始便與眾不同,因為他教人稱天主為「父」。如此一來,每次我們唸這禱文時,便意識到天主與自己不僅是神人之間的關係,也因著耶穌的緣故,已昇華至一種猶如有血緣的父子關係。就連福音中的第二個比喻 (路11:11-13),也充滿了父子之情。至於第一個比喻 (路11:5-8) 則為提醒祈禱的人不要怕麻煩,堅持到最後時,天主還是會將所需的一切賜給我們。讀經二的哥羅森人書告訴我們因著在基督內的聖洗,天主已將我們的過犯,一筆勾銷。這令我們想到舊約時代亞巴郎只能以說客身份替人向天主求情;新約一到,我們便可與基督一同生活,同呼天主為父,成為祂的義子。

聖師戴都良說:「主禱文是全部福音的撮要」,究竟這句話如何了解?當耶穌說「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時(路 24:44),所指的就是全部聖經都要在他內實現了。「福音就是這喜訊。山中聖訓是首次宣講這喜訊的撮要。而主禱文是這宣講的中心......主所留給我們這禱文的各項祈求變得清楚易明......山中聖訓是生活之道,主禱文是祈禱。在這二者之中,上主的神以新的方式推動我們內心的願望,這內在的推動,使我們的生活生氣勃勃。有關這新生活,耶穌以祂的說話訓示我們,並教導我們以祈禱求取新生活。我們在基督內的生活是否正直,全在於祈求的是否正當。」(參《教理》2763-2764)。此外,主禱文不單是聖經的中心,它也是教會最卓越的祈禱。在教會所有禮儀傳統中,它是日課主要時辰的構成部分。在聖洗和堅振聖事中,領受者學習以天父必會垂允的唯一聖言呼求祂,以獲得天主的生命 (參《教理》2768-2769) 。在感恩祭中,它安置在感恩經及領聖體之間誦唸,以綜合呼求聖神禱詞所表達的一切需要及轉求,對主的救恩,尤其是天上神糧的期盼 (參《教理》2770-2772)。

總而言之,主禱文為基督徒的生活做了個簡單的撮要。基督徒因著聖神的德能,能稱天主為父;在這種父子關係之中,我們要全心仰賴上主,相信祂的照管,祈求祂的幫助,尤其是在凶惡和誘惑中。我們也要分担基督傳揚福音的使命,使天國早日臨現人間。

生活反思/實踐:
1.  主禱文即是「天主經」。你每天唸「天主經」多少遍?通常什麼時候會誦唸?誦唸時有什麼感覺嗎?
2.「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你做得到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聖言的傾聽者

今個主日的第一篇讀經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篇章,記述了亞巴郎夫婦接待了三位「神秘賓客」,聖經作者沒有描述到亞巴郎是如何認出這「三位」是天主的使者,但從亞巴郎的反應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他知道這「三位」並不單是尋常過路的旅客。在這三位 使者離去前,他們向亞巴郎透露天主對他的許諾快將實現,他的妻子撒辣明年將誕下一個兒子。我們生命中都會遇到不少過客,但我們如何可以像亞巴郎那樣,認出 他們是天主的使者?並相信他們是在講論天主對自己的許諾?今天的答唱詠可能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上主的使者理應是和上主一起的人,他們會有這些特點:「行 為正直,做事公平,從自己心裡,說誠實話的人......」。聖保祿宗徒則更清楚的指出,我們是在那些為主的緣故而受苦的弟兄姊妹身上,聽到那本是隠藏的 天主的道理。

今天的福音則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耶穌到瑪爾大的家作客,瑪爾大為伺候耶穌而對妹妹瑪利亞抱怨。耶穌則提醒瑪爾大,靜下來細聽他的說話是「更好的一份」。雖然今天的讀經一和福音的場景都是款待客人,但它們的重點卻不是在款待的「工作」上,而是「聆聽」上主對人的說話。

梵二大公會議的《天主的啟示》憲章向我們指出,天主透過言語和行動通傳祂對人的偉大愛情。祂以行動彰明並堅強了用言語所表明的道理及事物;而言語則宣講祂的救贖工程,並闡明其中所含的奧蹟。(參 DV 2)「既然天主在聖經裏是藉人並用人的方式說了話,所以講解聖經的人為明瞭天主願意同我們交談什麼,需注意尋找聖經寫作人真正願意表達的是什麼,以及天主願意用他們的話,顯示的是什麼」。(DV 12)啟示憲章提醒我們,天主的聖言不只是印在書上的文字,或只是掛在口邊的金句,而是生活的聖言,透過基督的一生、祂的宣講、祂的死而復活,揭示天主對我們的愛。

因著對天主聖言的這份理解,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其中一項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對聖道禮儀的重視,尤其是感恩祭中的讀經集,因此與會主教們決議「為給信友們準備更豐盛的天主言語的餐桌,應該敞開聖經的寶庫,以便使教友們,在規定的年限內,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分」(SC 51),同時提醒我們「在宣讀聖經時,天主向各時代的一切人發言,並願他們領悟。而講道時所作的生動闡釋,則有助於(信友)加深對天主之聖言的領悟,並充分發揮它的效力」(GIRM 29) 

加強對天主聖言的理解,與會的教父們亦勸勉教友要勤讀聖經:「神聖的公議會也同樣懇切並特地勸告所有基督信徒,特別是修會的會士們,要藉多讀聖經,去學習『耶穌基督高超的知識』」(DV 25),並引用聖熱羅尼莫的名言:『原來不認識聖經,即不認識基督』,同時亦希望我們能以祈禱伴隨著聖經閱讀,使之成為天主與人之間的交談,因為正如聖安博所說:「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向祂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是否常常只管忙於教會的「事工」,而忘卻停下來閱讀聖經,聆聽天主對我的呼喚?
2.  在我生活周遭遇到的人身上,我有沒有察覺到上主的身影?他們是否為我帶來上主的訊息?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愛近人

今天申命紀的讀經內容,作者再次向以色列人保證天主並沒有捨棄他們,必帶領他們到達福地,堅守祂的盟約。然而,以色列人須聆聽天主的說話,全心全靈的遵行天主的誡命。其實天主的話離他們不遠,就在他們的口裏、心裏,使他們遵行,這由心而發的行為是基於對天主的愛。因此,遵守天主的法律絕非只是外在的行為,卻是由內裏的愛所推動的。

在福音中,耶穌再次重申這盟約的態度和精神繫於兩條愛的大誡命。愛天主和愛你的近人如同自己,是天主所渴望的,也是耶穌所教導的核心。耶穌藉着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把「愛近人」的理解帶進新的領域,超越舊有的範疇,就是不是只愛你喜歡的、認識的,而該超越愛所有人,包括陌生的、異地的,甚至是令人厭惡的。

耶穌曾多次向群眾說:祂來不是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為成全。」(瑪 5:17) 在祂的教導中提及十誡,但祂卻強調聖神的德能在十誡的文字中運作。耶穌所宣講的義德,超過
經師和法利塞人,也超過外邦人的義德。祂發揚了十誡的全部要求。(參閱教理 2054)

當有人問耶穌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時,祂回答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瑪 22:37-40)。故此,我們「解釋十誡,必須在愛的誡命光照下。這是一條二而一的愛的誡命,而愛就是法律的滿全。」(教理 2055)除此之外,耶穌更指出跟隨祂是包括遵守誡命,因為法律並沒有被廢除,而是邀請人們在他們的師傅身上,即祂的傳教生活、以及苦難和聖死中,發現祂就是法律的圓滿實現。(參教理 2053)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常鼓勵勸勉教友行善工哀矜,透過這些愛德的行為去幫助我們的近人。「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教理 2447)

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友傳教法令》清楚指出:愛德慈善的工作於現今世界更為迫切及普遍。「在今天,愛德行為能夠,也應當包括任何人及一切的需要。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人缺少飲食、衣服、房屋、醫藥、工作、教育,或者缺少為度一個真正人的生活必需的方法,為災難或為疾病所苦,受流徙或監禁的痛苦,基督的愛德便應去那裡尋獲他們,加意安慰他們,援助他們。......教友因此應重視並盡力支持慈善事業和社會輔導工作,無論其為私人的,或是國家的,連國際性的也包括在內,在這事上和一切有善意的人合作,藉以有效地支援每一個遭受困苦的個人和民族。」(AA8)

現任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說:「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10) 勸勉基督子民思索慈悲的神形哀矜善工。「這
是喚醒我們良知的方法,因為社會的良知面對貧窮已日益麻木。讓我們深入福音的核心;在這裡窮人尤其體驗到天主的慈悲。」(15)

基督將這愛近人的誡命歸為祂所特有,並且賦給了它新的意義,就是祂願意把自己和祂的弟兄們一樣看待,作為愛德的對象,他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少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了」(瑪 25:40)。祂取了人性,與全人類結了超性的連帶關係,使人類與祂成為一個家庭,並將愛德作為祂門徒的特徵,「如果你們之間彼此有愛情,世人因此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 13:35)(參閱
AA8)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今天的福音,耶穌教導我們愛近人如同自己,對於這個愛的命令,我實在如何在生活中回應,是否知道這是天主所渴望的回應?
2.  對於現今世界的災難、痛苦和饑餓,我可如何為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行神形哀矜善工,展示天父的慈悲?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因福傳而存在

「教會」一詞,有「召集」的意思:天主從世界各地召集自己的子民。教會的生命源自天主聖言及基督聖體,教會的特有使命便是傳揚福音:將福音的喜訊和生命的泉源,向世界顯示。

今天的讀經及福音選篇內容環繞著教會。依撒意亞先知記載著上主的許諾:「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你們的心要歡樂。」耶路撒冷是新約「教會」的預像,表示我們在教會內得到安慰。讀經二中聖保祿申明基督為我們被釘死十字架上,令信徒們成為「新造的人」,身上帶著耶穌的烙印和基督的恩寵,指出門徒傳教工作的苦與樂。聖路加在福音中記述耶穌派遣七十二位門徒往各城鎮傳揚天國的喜訊,是向外邦民族傳揚福音的先聲,門徒因此而歡欣鼓舞。

事實上耶穌是第一位最偉大的宣傳福音者:他揭示天主的國、以宣講、行奇蹟等多種方式描述天國的喜樂、闡明天國大憲章的要求、確切宣布天主的救援-就是主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耶穌宣明:「我被派遣正是要作這事。」他承行父命,達致完備的境界,甚至為救贖人類而犧牲寶貴的性命。(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7)

耶穌其後派遣門徒去宣講福音,在五旬節那天,他派聖神來聖化教會,從那時起,教會開始公開宣講,為救恩而召集一切人。(參教理 769)凡真誠接受福音的信徒,徹底的悔改、更新,皈依基督,成為「新造的人」,以耶穌的名聚集一起,參與禮儀、彼此服務、實踐愛德,在團體內共融合一,並接受派遣,傳揚基督的喜訊,建立天國。

時至今天,教會在天主的安慰和照顧中,繼續自己的旅程,普世教會每年都有新信徒的加入,凡藉聖洗聖事,歸於基督、藉聖神的助佑,分享基督的生命,同時也接受門徒的使命:肩負保管和傳揚真理的責任,這的確令人鼓舞。

不容置疑,宣傳福音是教會特有的恩寵及使命。慈母教會在歷任教宗的領導下,常提醒信眾:「必須世世代代發展基督本身的使命。」(教理 852)目前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資訊發達、知識的日新月異,時代的進步,反而令很多人生活在罪惡及黑暗中,這督促著福傳事業的刻不容緩,因為教會的存在目的,正是為宣傳福音-即講道及教訓,好使罪人與天主和好,同時在紀念基督的死亡及光榮復活的感恩祭中,永遠舉行基督的祭獻。(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4)

一直以來,教會秉承著是「基督奧體」,不斷向信徒指出「真理」「生命」之道,提供一座正義、安慰之所。為此教宗保祿六世督促每位信徒正視福傳使命,催促大家將救
恩的信息,傳入不同的文化,使整個人類得以更新。這使命同時亦會為個人良心,集體良知,個人活動和生活及環境帶來轉化。他闡釋讓不同的文化福音化,就是將福音帶到
不同的民族、階層中,深入本土文化中,藉著復活的基督,聖神的帶領,將公義審判的標準、正確的倫理價值、思想行為的路線,融合在他們各自良好的文化中,而在種種不
足之處,需要福音的治癒,從而轉化為天主聖言及救世計劃相符的價值,從而革新人類。(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8-20)

二千年以來,教會對福傳的概念不斷發展,增潤,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福音新傳(new  evangelization)的重要:就是把福音在今日信友的生活中重新植根,特別是有長遠教會傳統而信仰受現代俗世主義所蠶食的教友們,好使天主對人類慈愛的計劃,得以在現代世界的各種處境中展現出來。(教理講授指南 17-28號)

我們必須承認,福傳的使命任重而道遠,要將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這是一條困難的進程,面臨重大的挑戰,這涉及教會自身的反省和實踐,同時更要保持教會的統一及完整性。(參〈救主的使命〉52 )但憑著信德,基督答允天天與我們同在,聖神蘊藏在共融的教會內,我們相信是主基督帶領我們將喜樂和希望的訊息廣傳於世。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今天的福音,主耶穌教導門徒出外傳福音,祝願人家平安,在你的福傳經驗中,你能否像耶穌是「和平之子」,將平安帶給別人嗎?你為此而感恩嗎?
2.  你認為現今香港社會,人們渴求甚麼?你願意和未認識基督的親友分享你的信仰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月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四期)


展現慈悲耶穌面容的聖保祿宗徒

天主按照祂的肖像創造了每一個人,讓我們能時刻默觀慈悲耶穌的面容。在「慈悲禧年」中,我們可以發揮獨有的恩寵,將耶穌慈悲和仁愛的面容展現給別人,而聖保祿宗徒所用的方式,就是由他歸依上主的心所推動、並由他熱愛福傳的意志所實踐...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自由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認識到什麼是在天主內的自由。讀經一,列王紀上,上主吩咐厄里亞為厄里叟傅油,立他接替自己為先知。厄里叟有十二對牛,應該是頗富裕的家庭,他卻有那份自由,願意放棄一切,回應上主的召叫,跟隨厄里亞,開始生命中新的一 頁,承擔上主托付給他的先知職務。答唱詠的答句:「上主,你是我的產業」,恰好表達出厄里叟及每一位全心歸向上主的人的心聲。

在福音裡,耶穌也指出跟隨祂的人必須拋棄一切。福音的背景是耶穌前往耶路撒冷,是祂準備犧牲的那段日子;按照路加,這是耶穌不斷向門徒講論「天國」底蘊的時期。
路加福音 9:57-60 記述耶穌看似不近人情的說話,其目的是指出凡想跟隨耶穌的人,必須立刻犧牲一切世物,擺脫世俗的一切束縛,絕對不能有任何託詞,要義無反顧地跟隨祂,
因為天主的國超越一切。

讀經二開宗明義說:「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迦 5:1)。這裡保祿指的是擺脫法律的自由,是割損的法律:「若你們還願意受割損,基督對你們就沒有什麼
益處。......因為在基督內,割損或不割損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 5:2,6),「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 5:14
)。在迦拉達信徒團體中,仍然有「相咬相吞」的衝突(迦 5:15),也有假託保祿所講福音的自由去過放蕩的生活的信徒(迦 5:13),因此,保祿宗徒要嚴厲訓示他們基督徒應有的生活。

信友內心都也會經驗到一種拉力。這是由於信友領洗,蒙受了聖神,獲得了天主義子的自由,不但不該成為罪惡的奴隸,更該隨從聖神的引導行事。但事實上,信友領洗之後,自身還存留著自我滿足的慾望;幸而,聖神的推動卻強烈地反對自我滿足的衝動,以至在這兩種力量的吸引之下,人內心有一種持久的衝突。(迦 5:16-17)

「隨從聖神的引導,就不在法律權下」(迦 5:18)。關於這端道理,金口聖若望給我們清楚的解釋:「昔日,聖神既然沒有發顯,我們只有藉著法律克服私慾;然而,我們既
已蒙受了聖神的恩寵,何必還需要法律呢?一個人若已有了更好的響導(聖神的恩寵),何必再去找別的啟蒙師呢?因為一個飽學之士再也不需要一個小學教員的指導。」可見,隨從聖神的引導生活,人能夠擺脫罪惡和法律的奴役,自由地全心跟隨天主。

天主造人,給人自由。「天主造了有理性的人,賦給他們位格的尊嚴,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主動力和主控力。天主『賦給他自決的能力』(德 15:14),目的是使人自動尋找造物
主,並自由地依附祂,而抵達其圓滿幸福的境界」(教理 1730)。「人越是為善,越是自由。除了為美善和正義服務,沒有真正的自由。選擇不服從及邪惡是濫用自由,使人淪
為『罪惡的奴隸』」(教理 1733)。至於「一個行為的歸咎和責任,可因無知、疏忽、暴力、恐懼、習慣、激情,和其他心理或社會因素而減輕或甚至除免」(教理 1735)。

基督已經解救了我們,使我們獲得自由。「如果我們的自由,符合天主安置在人心中對真理和美善的感悟,基督的聖寵絕對不會與之競爭,......我們越順從恩寵的推動,我們內心的自由和我們在諸考驗中的堅定也越增長,面對外在世界的壓力和強迫就是考驗的例子。藉著恩寵的運作,聖神教育我們,走向屬靈的自由,為使我們在教會內和在世界上,作為祂工程的自由合作人」(教理 1742)。

生活反思/實踐
1.  福音提到跟隨基督必須捨棄世物和世事。嘗試反省你在生活/生命中選擇跟隨基督時面對的挑戰,並回憶天主怎樣給你安慰和力量跟隨祂。
2.  基督徒努力在生活中以天主為中心。在這時候,讓我們靜下來,感謝天主的帶領,並祈求天主繼續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夠喜樂地、自由地跟隨祂。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月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之十字架

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提及「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可以見到舊約中所預示的受苦的默西亞。在保祿致迦拉達人書中則述及我們因信仰基督而受了洗,就是穿上了基督,而在路加福音的描述中,耶穌在獨自祈禱後問門徒他是誰,門徒答說是天主的受傅者(即默西亞),耶穌隨即預告他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同時亦預告跟隨他的人也要肩負自己的十字架。因此,將三篇讀經的思想串連起來,我們就可見到,跟隨基督的人──基督徒之所以受苦,並不是偶然的,實在乃是必然的。因為十字架本身即意味著受苦和遭棄絕,既然十字架是基督對人愛的標記,基督徒只有背起十字架,分擔主耶穌基督的苦難,才能堪稱為「穿上基督」,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本質上的升天」與復活奧蹟是分不開的。「升天」不是一個上升高空的旅程;「升天」以及「坐在聖父的右邊」的真正意思是指:整個耶穌基督受舉揚,完全進入天主的領域,分享天主的尊榮。復活的基督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所說的話很有啟示性:「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路 24:26)。復活與升天構成「進入光榮」的同一過程。因此,「本質上的升天」,即「基督受舉揚」,是在復活當天便發生的。

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中,教宗為我們道出他從痛苦的經歷中的反省。他面對過國家被蘇聯支配統治,又於一九八一年在梵蒂岡被一名土耳其青年行刺受重傷,其後又因不慎跌傷要多次入住醫院治療大腿骨折,他對人生所受的各種痛苦現象絕不陌生。但因著對基督的信仰,他選擇將這一切視為分擔耶穌的十字架。因着基督的受難,所有人類的痛苦進入了新的境界,有了特殊的意義。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不但完成了由痛苦而賺得的救贖,也把人類痛苦本身救贖了。基督本身沒有過犯──卻自己承担了眾人的罪過,做了代罪羔羊,祂的痛苦成了救贖的代價。(參 SD19)

在耶穌的受難事蹟中,十字架上的耶穌,在人前看似徹底失敗的結果,卻帶來光芒四射的復活奧蹟。沒有十字架的痛苦,我們見不到它光榮的一面,也不能了解耶穌死亡的意義,和對復活的熱切期待。

每個信主的人在其經歷痛苦時,也正是在分擔耶穌的救贖痛苦。那些分担基督痛苦的人們,瞻仰着十字架和復活的逾越奥蹟,在此奥蹟中,基督首先謙抑自下,降到最軟弱的地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時在此軟弱中他被高舉,因他復活的能力而被肯定。這就表明,一切人類痛苦的弱點都能被基督的十字架所顯示的天主的力量所灌注。(參SD23)我們作為他的身體──教會,也能將我們的苦痛與他救贖的苦痛結合,(所)是以,十字架成為了天主最終勝利的標記,「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十字架」是耶穌愛人的最具體証明;他是為了愛人類而犧牲、交出自己。天主在耶穌的死亡中指出:罪過可得赦免,那裡有死亡和痛苦,那裡同時也有天主的愛存在。

人對痛苦有不同的反應,但一般而言,都有典型的反抗,我們會問「為甚麼」?人會詢問他痛苦的意義,並在人性的層面裡找尋這問題的解答。人一面聽基督救贖性的回答,「來跟隨我」,一面自己漸漸地在分擔著基督的痛苦。在痛苦中蕴藏着一種特殊的力量,一種特殊的恩寵,它使人内在地與基督密切聯繫。(參SD26) 是的,人在苦痛中更渴望與主親近。聖十字若望在自己的痛苦中,體驗到一份淨化的超昇,他深信:真實的喜樂只會從天主而來。

基督徒的十字架代表著痛苦、困難和死亡,但是也給人帶來了慰藉、平安和復活。凡這一切,不單是對永恆的寄望,更是對一個現實生活的把握。十字架使我們在這有死的人中,建立起一個新的價值觀;使我們從多變幻的生活裡,找到正確的目標,並活出意義來。

十字架的道理為喪亡的人是愚妄,為我們得救的人,卻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和天主的智慧(格前1:21)。

生活反省/實踐:
1.  耶穌的死亡和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
2.  跟隨基督,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我們能否生活出它的意義?我們又以甚麼態度來面對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 月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修和聖事

今天彌撒讀經的主題是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以及罪人們的悔改。這也是路加福音中一個很重要的中心思想。讀經一選自撒慕爾紀下,背景是達味王在晚年時犯了兩個極嚴重的錯誤,就是姦淫和殺人。納堂先知受天主派遣,向達味指出天主對他的慈愛並譴責 他的罪行。達味悔罪了,並鼓起勇氣向天主承認自己的罪過。在讀經二的迦拉達人書中,保祿宗徒清楚地指出,人成義不是由於遵行法律,而是因着我們對耶穌基督 的信仰。的確,罪人的成義就是得到天主的寬恕,在天主面前成為正直的人。基督信徒在天主慈愛的召喚下,藉信仰基督而生活在基督之內。

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中一個很美麗的片段。路加想指出的是,天主的慈愛使罪人悔改,並帶來天主的寬恕。如果沒有了天主的慈愛,人也沒有悔改的可能。那名婦人首先是感受到耶穌的慈愛,才大膽地走進法利塞人的家找正在用膳的耶穌,好能表達她對耶穌的感恩之情。她情不自禁地哭得很厲害,她的淚水弄濕了耶穌的腳。在沒有準備下,她只好以頭髮為耶穌擦乾。另一方面,她卻早有準備,帶備了珍貴的香液,作為對天主慈愛寬恕的感恩奉獻。法利塞人看不到天主的慈愛和罪人悔改的珍貴,而只著重別人的罪過。耶穌於是開口用故事教訓他們。耶穌強調這是債主開恩,豁免了債戶的債務,表達出寬恕是天主白白的恩寵,而非人用自己的努力可以賺取得到的。人感受天主的慈愛越多,罪的赦免就越多,對天主慈愛的回應也越慷慨。最後,耶穌叫那婦人平安回去,並強調她是因信德而得救。

1973 年出版的告解禮典中的聖事部訓令這樣說:「教會常致力於召喚信友不停地回頭和革新生活。教會也願意教友承認領洗後冒犯天主和弟兄的罪過並真心懺悔,同時努力準備他們舉行告解聖事。」是的,罪惡首先是冒犯天主,斷絕我們與祂之間的共融,它同時傷害與教會的共融。因此,皈依需要天主的寬恕,並與教會和好。這就是懺悔與和好聖事以禮儀所表達和實現的。(教理 1440)

基督建立了修和聖事,給予教會內所有犯罪的肢體一個自新的機會,再次皈依和重新獲得成義的恩寵。教會藉著主教及其司鐸,以耶穌基督之名赦免罪過,並定下補贖的模式,還為罪人祈禱並與他一起贖罪。因此,罪人在教會團體中獲得治療,並重新被接入教會的共融裡。(教理 1446,1448)在歷史上,這聖事曾出現過不同的名稱,除了被稱為修和的聖事外,還包括:皈依的聖事、懺悔的聖事、告解的聖事以及寬恕的聖事。這些不同的名稱顯示了這聖件聖事豐富的內涵、意義,以及所通傳的恩寵。

為懺悔者來說,除了接受赦罪外,這聖事主要由三個原素所組成,即是痛悔、告罪和補贖。痛悔是懺悔者對所犯的罪過感到內心的傷痛和厭惡,並因這傷痛和厭惡而立志將來不再犯罪。(教理 1451)另一方面,懺悔者透過告罪,真誠地面對自己所犯的罪過,承擔其責任。(教理 1455)最後,赦罪雖然去掉罪過,但未補救所有因罪過而造成的混亂。他為此應該做些事情,以彌補他的罪過:他應以適當的方式來「賠補」或「補償」他的罪過。這樣的賠補被稱為「補贖」。它可包括祈禱、奉獻(捐獻)、仁愛的行動、為近人服務、甘願克己犧牲,尤其以忍耐接受我們應背負的十字架。這樣的補贖,幫助我們更肖似基督。(教理 1459-1460)

從教會的赦罪經文裡,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件聖事背後的神學思想。首先,只有天主可以寬赦罪過,祂願意透過耶穌基督與人類修好。最後,教會在聖神的恩寵下繼承了基督和好的使命,並將寬恕與平安賜予願意真誠懺悔的人。「天上的慈父,因你聖子的死亡和復活,使世界與衪和好,又恩賜聖神赦免罪過,願衪藉著教會的服務,寬恕你,賜給你平安。現在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赦免你的罪過。」(赦罪經文,告解禮典 46節)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修和聖事的感覺如何?你有經常領受這件聖事嗎?為什麼?
2.  你經驗過因悔改和領受修和聖事而帶來的平安和喜樂嗎?你相信藉修和聖事,天主已寬恕了你的罪過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月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肉身的復活

本主日的讀經一和福音分別記述了兩件復活死人的事件。在讀經一行此奇蹟的是先知厄里亞。故事的背景是先知預言了天主的話,因而受到阿哈布王及皇后依則貝耳的迫害,逃命到匝爾法特一位寡婦的家,在天主特別照顧之下,不缺糧也不缺水地住了許多日子,並為這寡婦所供養。可是,好景不常,寡婦的獨生兒子得了重病死了。婦人便對先知發出怨言,認為先知來到她家裡,令天主想起她的罪過,這也是孩子致死的原因。然而,當先知祈禱將孩子救活以後,這寡婦立刻相信,並成為天主大能有力的見證人。

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資料。不過,耶穌復活寡婦獨生子比起舊約先知所行的奇蹟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層次。舊約中,厄里亞要三次伏在孩子身上,懇切向上主呼求,上主俯聽了這祈禱,便讓孩子的靈魂再返回到他身上。至於福音中,耶穌只是說了一句話,給死人發了一道命令,死者便得到復生,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路加更強調耶穌是對寡婦動了憐憫的心而行這奇蹟的。見證耶穌行了這件偉大奇事的人是一大班送殯和看熱鬧的群眾,他們既害怕又驚訝,因為他們在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的德能。

聖詠三十篇描述一位患了重病的人,在垂危中全心投奔和依靠上主,最後獲得上主俯聽,由死亡的陰府中被救出,得到安全復生。整篇聖詠與讀經一和福音的主題非常肳合。讀經二選用的迦拉達人書,內容是保祿證明自己是耶穌所選的忠信僕人,宣講主耶穌親自啟示的福音。事實上,這段聖經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保祿認為他的被召是出於天主的恩寵,因了天主的干預和選拔,他才可以從罪人的行列中得以重生,成為替天主傳揚福音的宗徒。這種死而復生的感覺,相信保祿本人是最為清楚。

舊約時代末期,不少猶太人已漸漸體認死亡是有出路的,並相信天主會使人復活(加下 7:14)。耶穌到來,教導當時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說他們沒有明瞭經書和天主的能力,因而錯誤地拒絕相信復活的道理(谷 12:24),他又說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耶穌在復活拉匝祿時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若 11:25)
,他又曾向門徒預言在死後第三日必會復活。如此一來,耶穌便將復活的信仰繫於他個人身上,他且用自己的生命、死而復活的事實去證明自己所宣講的一切。基督是連同他的身體一起復活的,見證他復活的婦女和門徒,曾經拉住他及探入他肋旁的傷痕,他們又曾與他一起飲食。然而,復活基督的身體是一個不再朽壞、充滿榮耀和大能的身體。(參《教理》999)

基督徒也相信「就如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和永遠地活著,同樣義人在死後,將永遠與復活的基督一起生活,同時在末日基督會使他們復活」(《教理》989)。至於人將來怎樣復活,實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和推理,我們只能通過祈禱和信仰,方可了解和宣告「信經」裡面這一重要信條:「我信肉身的復活」;並透過聖洗聖事和領受基督的體血與基督結合,真正地分享復活基督在天上的生命。( 參《教理》1000)

因有這樣的信念,傳統上,天主教徒對死去的人愛用「主懷安息」去紀念和表達死亡只是暫別而非終結的事實。此外,我們對死者的遺體亦十分尊敬,因為我們常視其為聖神的宮殿,等候著來日的肉身復活。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試過像聖保祿一樣,由罪惡中得救援和寬恕的「死而復生」的經驗?
2.  「人在末日肉身得復活」讓你想到所相信的天主是一位怎樣的天主?
3.  我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天主怎樣邀請你活出這一點?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 月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真實臨於聖體聖事中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創世紀記載了一位獨特的人物,撒冷王默基瑟德,他既是君王,也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聖詠的作者更將默基瑟德和達味之子連上關係,指出他將「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做司祭!」教會視這為基督司祭職務的預象(參教理 1544)。而我們作基督門徒的,透過洗禮,領受了基督的司祭職務,繼續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所傳授給我們的:「你們應這樣做,為紀念我。」(格前 11:24)而教會以舉行感恩祭,來遵守主的這項命令。「這樣做,我們就是向天父呈獻祂自己所賜給我們的:祂創造的恩賜──餅和酒,而這餅和酒藉著聖神的 德能和基督的話語,成了基督的體血;基督就是如此真實而奧妙地臨現」。(教理 1357)

梵二大公會論述這聖事時指出:「基督建立了祂的體血感恩祭獻,藉以永留十字架的祭獻於後世,直到祂再度來臨,並把祂死亡復活的記念,託付給親愛的淨配──教會。這是仁愛的聖事、統一的象徵、愛德的聯繫、逾越宴會」。(SC47)這祭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祭獻:「所奉獻的祭品是同一個,如今藉司祭的職務作奉獻的,和當時那位在十字架上作自我奉獻的,是同一位,只是奉獻的方式不同而已」。(教理 1367)與此同時,基督亦以其獨一無二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祂提昇感恩(聖體)聖事,使之超越其他聖事,成為「靈性生活的圓滿,和所有聖事的終向。(教理 1374)

特倫多大公會議為我們闡述了基督如何臨在於這至聖聖事:「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連同祂的靈魂和天主性,即整個基督,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蘊藏於至聖的感恩(聖體)聖事之內。但教會同時亦要求我們明白:「我們稱這種臨在為真實的,這說法並非是排他性的,好似其他的臨在是不真實的;但這臨在是最卓越的,因為它是實體的臨在,而且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個地藉此臨現」。(同上)

我們稱這種餅酒的轉變為實體轉變(transubstantiation),當餅與酒被祝聖後,餅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主耶穌基督身體的實體;而酒的整個實體,亦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參教理 1376)聖安博在論及這種轉變時教導我們說:「我們要相信這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那祝謝[的話]所祝聖的。祝聖的力量遠勝於自然的能力,因為藉著祝聖,自然的事物被轉變了。......基督的話,既然可以使那不存在的成為存在的,難道不能轉變那些已經存在的東西,成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嗎?給予事物原來的本質,跟改變它們的本質,是一項驚人的壯舉」。(參教理 1375)

生活反思/實踐
1.  耶穌願意以祂自己十字架上的犧牲作為奉獻,那麼我們又可以以甚麼來奉獻給主,於感恩祭中一同呈奉?
2.  我是否願意每星期都花一點時間,留在聖體櫃前,與真實臨現在聖體內的基督細語密談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5月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至聖三位一體的天主

教會對天主聖三的禮儀慶祝可追朔於第四世紀。當時教會面對「亞略異端」否定聖言(子)的天主性,在三二五年召開了尼西亞大公會議,摒棄了亞略的學說,其後就編訂了至今仍在主日彌撒中誦唸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為天主聖三的信理建立了良好的基礎。於一三三四年,教宗若望廿二世正式把天主聖三節列入教會的禮儀年曆中慶祝。

今天的讀經正好給我們說出天主聖三的道理及與我們眾人的關係。箴言清楚告訴我們在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智慧受生,與世人共處。這「天主的智慧」被視為耶穌基督的先兆,一如保祿宗徒所說:「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格前1:24),保祿於羅馬人書更進一步說出天主聖三的彼此內在關係。保祿提醒基督徒:「藉着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因為天主的愛,藉着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中心了。」(羅5:1-5)若望福音述說了耶穌在最後晚餐的臨別贈言中向宗徒許下聖神作他們的護慰者。當這位真理之神來到時,祂會帶領他們認識一切真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他們。因為耶穌說:「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聖神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若 16:15)

基督徒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而受洗的(瑪 28:19)。要注意的是這「名」是單數而不是複數;因為天主只有一個,但這天主是至聖三位一體的,所有基督徒的信仰都以天主聖三為基礎。(教理 232-3)整個救恩史本身就是唯一的真天主的自我啟示的歷史,使人遠離罪惡與祂重修舊好、合而為一。要認識天主聖三的道理就要認識三位一體的奧跡,「三位一體的奧跡是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奧跡,是天主本身的奧跡。因此是所有其他信仰奧跡的泉源,是光照它們的明燈。它是『信仰真理等級』中最基本和主要的訓示。」(教理234)

聖三的啟示真理早活現於早期教會生活,主要是表達在洗禮信仰的規程中,並在宣講、教理講授及教會的祈禱中可見,例如:「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共融,與你們同在」(格後 13:13)這致候詞中所顯示出來的。(教理 249)

一方面為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而另一方面為保護它免受各種錯誤的扭曲,教會在最初的幾個世紀,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設法以更明確的格式去表達天主聖三的信仰,於是借助一些哲學的概念來發展一套專有的名詞:如「實體」、「位格」、以及「關係」等。教會用「實體」(本質或本性)來指明在一體中的天主本質;用
「位格」(自立體)來指明父、子、聖神彼此間的實際區別;而「關係」一詞來指明三位的區別在於彼此間的關係。天主三位並不分割同一的天主性,而是每位都是整個的天主,聖三是一個天主。(教理250-253)

天主聖三的奧跡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主要奧跡,是天主──父、子、聖神,祂把自己啟示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天主。我們要時常感謝天主對我們的主動、
祂的自我流露!最後讓我們懷着感恩的心去默想、領悟聖奧思定在《論聖三》中所教導的聖三道理:「父作為第一根源,聖神由父而發,而父作為給予子的永遠恩賜,聖神發自共融的父和子」。(教理261,264)願聖神,這真理之神開啟我們的心目,明悟這至聖三位一體的天主如何在我們身上展現祂對我們的愛和救恩,使我們能永遠的光榮讚頌祂!

生活反省/實踐:
1.  耶穌許下聖神來到我們當中使我們能明白天主的啟示和祂的教導。你有沒有經驗過這位真理之神在你身上的奇妙工作?有甚麼改變?
2.  嘗試每次當你劃十字聖號或誦唸聖三光榮經時,多感受這三位一體的天主如何與你同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5 月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聖神的恩賜與堅振聖事

今天是「五旬節」主日,教會在耶穌復活後的五十天慶祝「五旬節」,是為紀念聖神降臨之恩,亦提醒信徒聖神的降臨,推動了教會的誕生,也進入了耶穌逾越救世工程的收成期,信眾在呼求聖神及感謝真光的光照時,切記傳報喜訊的使命-就是要向不同種族、地方的人招手、聯合在基督的肢體內,邁向完滿。

在今天的讀經選篇及福音中都論及聖神。福音中,聖若望宗徒記載耶穌基督在復活當晚顯現給宗徒,遣發聖神,作為他們的護慰者,授予門徒赦免罪過的權柄,並派遣他們往普天下去。聖路加描述在耶穌升天後的首個五旬節,門徒聚集在樓房內,天父派遣聖神,藉風聲、火舌形象降臨在他們每個人身上,賜予門徒宣講的能力,使他們勇敢地出外宣講、為基督作見證。聖保祿宗徒申明聖神的德能轉化人心,讓人經驗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他強調各人領受的神恩不同,但都是為共同建樹基督的奧妙身體。

在這個聖神降臨的慶日,讓我們重溫聖神的恩賜與堅振聖事的果效。聖神就是天主的氣息,耶穌許下聖神的來臨,祂稱聖神為「護慰者」、導師、真理之神。我們在信經中宣認:聖神就是聖父和聖子所共發、同受我們欽崇和光榮的那一位。事實上,我們必須先受聖神的感動,才能認識、親近天主。

的確,當我們領受聖洗聖事時,由水及聖神獲得重生,藉著「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基督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成為天父的兒女,分享天主聖三的美善生命,蒙受洗禮的恩寵。堅振聖事是使聖洗的恩寵達到圓滿的聖事,因為在這聖事中,信徒接受傅油和領受天恩聖神的印記,好能肖似主基督,繼續祂的救世工程。

事實上,傅油具有圓滿的能力。「傅油」禮闡明了「基督徒」一詞的原意就是「受傅油者」。基督(希臘文 Christos)和默西亞(希伯來文 Messiah),意思都是「受傅者」,耶穌是以獨一無二的形式成了上主的受傅者,耶穌被聖神立為基督。(參教理 695)

在堅振聖事的儀式中,傅油的標記和聖神的印記彰顯了堅振聖事的重要。施行聖事所用的物料「油」象徵富裕、喜樂和健康。它潔淨和滋潤身體、也是治癒的標記。在聖事生活裡,「傅油」的意義更豐富,候洗者在洗禮前(成人是在考核禮中),先傅上「候洗聖油」,象徵淨化和強化。洗禮儀式後、在「堅振禮」中,傅以「聖化聖油」,這是祝聖和堅固信德的標記。在禮儀中,領受堅振的信徒接受了聖神的印記,表示那曾圓滿地停留在聖子耶穌身上的聖神(就是智慧和聰敏之神、超見和剛毅之神、明達和孝愛之神、及敬畏天主之神),藉著堅振傅油,也傾注在信徒身上,使他們充滿聖神的富饒,生命散發出「基督的馨香」(參教理 1294)。因此堅振聖事增潤了聖洗聖事帶來的恩寵:它使信徒札根在天主的父子關係裡、緊密地與基督結合、增添聖神的恩賜、與教會的連繫更趨完美。(參教理 1293 , 1303)

教會提醒信徒聖事的必要性。聖洗、堅振和感恩(聖體)聖事共同組成「基督徒入門聖事」,我們必須維護這三件聖事的一體性。因為「聖洗」使人脫離罪惡的奴役、「堅振」使人在聖神內度新生活、而感恩(聖體)聖事使我們在基督內共融合一。「因此,因著堅振聖事,信徒與教會更密切地連結起來,享受聖神的鼓勵,更有義務以言以行,去宣揚保衛信仰,作基督真實的見証人」。(參教會憲章  11)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確實見證「多元而合一」的教會,屹立二千年而不倒,這不正是聖神恩澤留長的證據嗎?教宗方濟各說:「天主今天依然把引導教會的權柄交託在聖神手中。聖神革新教會,不斷地超越局限,走得更遠。」的確,天主的噓氣,無遠弗屆,聖神活潑地臨在教會:沒有這位護慰者,我們就不能認識耶穌的訓誨、理解基督建立的教會、與謬誤的異端抗衡......因此我們應堅持不懈地祈求聖神的助佑,好能轉化頑固的心靈,帶來團結和共融,共同為福傳事業而努力。

生活反思/實踐
1.  天主派遣聖神作我們的「護慰者」,你有呼求聖神的習慣嗎?你願意真理之神進入心中,
     求洗淨污穢、好能認識基督、明白聖言嗎?
2.  聖保祿說:神恩各有不同,你感覺聖神在你身上的躍動嗎?你察覺到團體中弟兄姊妹們的
     神恩嗎?你願意和他們合作,分擔職務,共同為福傳事業而努力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5 月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耶穌升天

「耶穌升天」是基督信仰的當信道理,在主日彌撒中,我們頌唸信經,宣認:「祂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耶穌升天節」的讀經一,在主日讀經集的三年循環中都是宗 1:1-11;而今年的福音選讀則是路24:46-53;《路》和《宗》同樣是路加所寫的。《路》以耶穌升天結束,《宗》以耶穌升天作序幕,而兩者到是寫給德敖斐羅,並在《宗》提及「第一部書」(宗 1:1;路 1:1),可見《宗》是《路》的延續。儘管如此,兩本書對「耶穌升天」的記載也有差別。依據《路》24 章,耶穌升天是在祂復活當日發生的,但《宗》卻指出耶穌復活後過了四十天才升天(宗 1:3)。怎樣解釋這個差別?聖經學者提出兩個角度來認識「耶穌升天」的道理:「本質上的升天」和「可見的升天」(神學辭典 433)。

「本質上的升天」與復活奧蹟是分不開的。「升天」不是一個上升高空的旅程;「升天」以及「坐在聖父的右邊」的真正意思是指:整個耶穌基督受舉揚,完全進入天主的領域,分享天主的尊榮。復活的基督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所說的話很有啟示性:「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路24:26)。復活與升天構成「進入光榮」的同一過程。因此,「本質上的升天」,即「基督受舉揚」,是在復活當天便發生的。

至於「可見的升天」,《宗》說基督復活後「四十天」(宗 1:3),又說「多日」(宗 13:31),可見「四十天」是一個大概的數字,重要的是指基督復活後顯現了一段日子,表示「救恩」與「啟示」的歷史向度。「升天」表示復活的基督與門徒在世上以這個形式的相遇結束;祂在最後的顯現時,向門徒道別,並開始以新的方式臨在於教會內:即藉著恩許的聖神(路 24:49;宗 1:4-5),以及門徒舉行分餅禮時(路 24:35)臨在,即我們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與基督結合。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有密切的關係;耶穌升天前的一段話,也是與聖神降臨有關的(路 24:49;宗 1:8)。

讀經二提到,基督必須經過苦難,才能進入光榮;天父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坐在祂右邊,超乎一切權能者及一切名號之上(弗 1:20-22)。讓我們齊聲向基督──宇宙的偉大君王──鼓掌歡騰、歌頌讚揚(詠 47)!「坐在聖父的右邊」是指天主性的光榮和尊位,是指默西亞神國的揭幕,實現了達尼爾先知有關人子的神視:「祂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達 7:14)(教理 663, 664)。

弗 1:22-23繼續說:「使祂在教會內作至上的元首,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由此可見耶穌升天對於教會有重大的意義。「救恩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舊約以色列民歷史、耶穌基督事蹟、教會。「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是第三階段──教會──的肇始。耶穌升天前,交付給門徒宣講和見證的使命,並許下聖神,作為教會傳教的原動力(路 24:46-51;宗 1:8-9)。耶穌升天之後,祂是藉著聖神,並透過教會舉行的禮儀,以及門徒的宣講和見證,繼續臨現於世界。

今天的讀經二亦可以選讀《希伯來書》,這裡指出耶穌基督是新而永久盟約的唯一司祭:「基督進入了上天本境,今後出現在天主面前,為我們轉求」(希 9:24),祂是「掌管天主家庭的偉大司祭」(希10:21)。耶穌基督既進入了天上的聖殿,便以中保身分不斷為我們轉求,以確保聖神源源不絕地傾注在我們身上。(教理 662, 667)

我們藉著聖洗,已經同基督同死、同復活。耶穌升天,祂已進入天主的神聖領域,並將來從那裡再次降來;但在此期間,人的肉眼不再看得見祂。既然基督──教會的頭,先我們抵達天父的榮耀王國,我們作為祂的肢體,是懷著將有一天會與基督永遠相處的希望而生活的!(教理665, 666)

生活反思/實踐
每次參與彌撒,我們都齊聲歡呼信德的奧蹟:「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地來臨。」讓我們回憶自己信仰的經過,並感謝天主,因為祂帶領我們認識祂並愛祂,使我們得以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得享主內的新生命,並擁有永享天國福樂的希望。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5 月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主基督的平安

教宗聖若望廿三世 1963年 4月 11日,發表《和平於世》通諭  (Peace  in  Terris),強調以和平與國家平等、合作、互信取代軍備競賽;强調人性的尊嚴和自由,以正義和真正的和平為基礎,謀取人類公益。

世上的和平,是要求要對人性生命的尊重和成長 (CCC2312,2313),並非單純地指沒有戰爭,或敵對雙方武力上的均衡,而是「秩序的平靜」(聖奧思定),「正義的果實」(依卅二.17)以及愛德的成果。在世界上和平要求公平的分配和個人財產的保護 (CCC2317),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交流,尊重個人和民族的尊嚴、正義和兄弟友愛情誼的具體專注。和平於世是各時代所有人都最為渴求之事,只有謹守上主所訂立的秩序 (CCC2314),才能牢固地在世間實現和平。

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記載初期宗徒團體發生了一些爭論。皈化的猶太人仍守梅瑟法律,以致認為皈化的外邦人也應接受割損禮。於是宗徒和長老們就開會討論此事。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以他本人的經驗作證說天主只憑外邦人的信德,而不以割損為得救的條件 (參宗15:8)。這次會議告訴我們一個達至共識的過程,亦使教會在爭議過後達到團體內的平安。正如教宗在《和平於世》通諭中闡述:衝突不應靠訴諸武力來解决,而是應該靠談判。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13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中鼓勵所有人肩負起締造和平的重任 (CCC2309),内容從人出發,涉及人内在和外在的和平,進而也强調人類的基本權利 (CCC2306)。常言說,「平安是福」,在生活中沒有平安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普遍人都渴望能夠得到平安。外在的平安,即指平安無事,沒有什麼苦難、煩擾、爭拗、危險;而內在的,乃指心裡的平靜、安穩、無憂、非常釋放、舒暢。

兩位教宗的訊息及天主教對和平的理解皆源於耶穌的臨別贈言:「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 (若 14:27 ) 這平安是主耶穌的辭別,也是他給門徒的一份禮物;這不只是一句簡單的祝福語,而是他承諾持續的臨在,就如他所指「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

基督所說的平安 (SHALOM),絕非世界所能給予的,而是聖經中指人與自己、人與宇宙、人與團體、及人與天主的和諧,彼此的共融合一。所以這一份共融,是整個感恩祭的核心,維繫著我們彼此間的團結。當主祭邀請參禮者互祝平安時,絕非是朋友間的問好時候,也不是說歡迎話或到處握手談笑的時間,「互祝平安」是誠心祈禱祝福的時刻,我們衷心渴望並願意這份和諧共融在領受主的體血時更完滿地呈現。

主耶穌宣講「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五.9),祂向每一個人要求心靈的平安,讓我們放下憤怒及仇恨,全心信靠天主,盡力作個締造和平的人,正如一首本地教會耳熟能詳的歌詠所道:「平安極珍貴,注心中滿平靜。平安極珍貴,靠天主的眷顧,能教我變換,盡力作肇造和平人。平安是福氣,載於心更莫辭。」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感恩祭互祝平安的環節中,我是否只是慣性地點頭?
2.  我們被召作締造和平的人,試想想在堂區內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5 月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彼此相愛

今天的讀經引領我們從早期教會的事蹟反思教會存在的本質,在讀經一中,我們可以看到教會團體的存在是建基於宗徒的宣講,並且由這宣講所滋養著。教會團體是有組織的,由宗徒所選立的長老所帶領,而在精神上亦充滿祈禱和信德。教會團體要面對不少的困難,卻又常常充滿著主的愛、平安和喜樂,並藉此吸引了不少的信眾加入到團體之中。讀經二默示錄的主題是「新天新地」和「新的耶路撒冷」。在新約中,新耶路撒冷常常是基督的淨配聖教會的象徵。但梵二的教會憲章也為我們指出了她們之間的關係和差別:「教會又稱為『天上的耶路撒冷』及『我們的母親』。但是今世的教會,仍在距離天主甚遠的旅途中,好像充軍者,只有渴求天上的事物,嚮往坐於天主之右的基督,嚮往那教會生活已經和基督一同潛移於天主之內的境界,直到與其淨配基督一同出現於光榮中。」(教會憲章 6)默示錄的作者強調,基督徒在現世中一定會受到迫害,但那些堅持到底、忠貞的信徒將會在基督再來時獲得祂親自的安慰。那時,整個宇宙都會得到更新,而凱旋的教會將與基督一同出現在永遠的光榮中。

很明顯的,今天福音的主題是「彼此相愛」的命令。這是耶穌基督在受難前的離別贈言中留給門徒的新的誡命。在最後晚餐的記述中,對觀福音的重點是「感恩祭」的建立,並以此作為對耶穌的紀念。但若望福音強調的卻是彼此相愛的誡命,並以基督對我們的愛和犧牲作為我們彼此相愛的榜樣和基礎。在若望的理解裡,彼此相愛是教會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標記,並具有對耶穌作出紀念的意義。因為當我們彼此相愛時,世人就可認出我們是祂的門徒,是祂淨配聖教會的一份子。

這個主日我們慶祝耶穌給了我們「彼此相愛」的新誡命。但事實上,愛主愛人的命令在舊約中也不是新鮮的事情。申命紀重申選民們應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 6:5),而肋未紀也要求選民們應愛人如己(肋 19:18)。那麼,耶穌所說的新誡命的「新」在那裡呢﹖的確,這「新」不只是耶穌把「愛主」與「愛人」這兩項命令連結起來,更重要的是耶穌本身,祂的愛、使命、犧牲和祂與人類所建立的新盟約體現和推動了這項新的命令。換句話說,儘管在舊約中已有「愛主愛人」的要求,但藉著耶穌的降生和死而復活,天主子把這新的誡命賜給了我們,更因著聖神的恩寵推動教會把它生活出來,好使它成為愛的法律、恩寵的法律和自由的法律。正如教理所說的:「新約的法律稱為愛的法律,因為它更是由聖神所灌注的愛推動人行事,而非由怕懼之情;新約的法律又叫做恩寵的法律,因為它通過信德和聖事的途徑,賦給實踐的力量;新約的法律也叫自由的法律,因為它把我們自舊約禮儀和法律的規則中,解救出來,使我們在愛德的推動下自發地行事;最後,它使我們能越過僕人的地位──「不知道他主人所作的事」,成為基督的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甚至達到享有繼承權的兒子的地位。」(1972)

這新的誡命並不廢除舊的法律。相反,它成全舊法律,並使我們發掘出舊法律最原完滿的潛力。耶穌這新的誡命並不是以一連串的法令的形式出現,它更是指向人的內心,指向教會信眾在聖神內更新了的生命和生活。教理1968條說:「福音的法律完成了舊約的誡命。主的山中聖訓,不但不廢止或貶抑舊約法律的道德規範,更釋放深藏著的潛力,提出嶄新的要求;聖訓為舊約法律啟發了天主的和人性的真理。它不外加新的規範,卻直接改造行為的根,就是改革人心,是在那裡,人選擇潔與不潔,也是在那裡,形成信、望、愛三德,並偕同此三德,修練其他的美德。這樣,福音通過效法天父的完美,藉著寬恕仇人,為迫害者祈禱,並像天主那樣寬宏大量,把舊約的法律導向圓滿。」正如聖保祿所說:洗禮使我們都穿上了新人(哥 3:10)。如此,我們也應藉聖神的傾注,穿上這新的誡命作為我們的衣服,不是停留於法律條文的表面,而是實質地參與教會那生活的,使徒性的愛的傳承。

耶穌不單教導我們要彼此相愛,如同祂愛了我們;祂更藉具體的行動把這愛明顯地表達出來,成了我們的榜樣。耶穌一生的工作都是在流露著祂對人類的愛,但高峰卻是在最後晚餐中祂為門徒們洗腳,以及一天後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奧跡。在這樣的理解下,感恩祭正好標誌著我們願意成為基督的肢體,並在祂內彼此相愛、服務和奉獻的生活和事實。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彼此相愛」的誡命?你認為「彼此相愛」的誡命是否很難實行?為什麼?
2.  你認為每週的「感恩祭」與「彼此相愛」的誠命有什麼實質的關係?你有沒有在每週的「感恩祭」吸取力量,好能實踐「彼此相愛」的使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4月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的天主性

復活期第四主日又稱「善牧主日」,教會喜歡用牧人的形象代表耶穌,羊群代表祂的跟隨者。讀經一是關於保祿第一次傳教之旅所發生的事。保祿和巴爾納伯在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傳道,雖有許多猶太人聽從了他們的教訓,但亦惹來不少同族人的嫉妒 和反對,致使他們不得不宣告要順從天主的意思將救恩帶給外邦人。信了主的外邦人都非常喜歡,因為他們被預定獲得天主的救恩。兩位宗徒雖然遭受迫害,被逐離 去,但他們卻充滿喜樂和聖神。選讀的聖詠是一首讚美詩歌,邀請天下萬民歸向天主,成為天主的子民,成為他的羊群。聖詠描述的景象只有在新約時代才得以實現。

若望福音十章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耶穌是善牧的道理。前面的十七節,耶穌用比喻指出善牧與羊群的關係密切;善牧要認識、保護、帶領羊群,並為羊捨掉性命。而本主日讀經27至30節的重點是善牧耶穌要把永生賜給他的羊,沒有人能把羊從耶穌的手中奪去,因為是天父將羊群賜給他的。最後一句「我與父原是一體」更讓人明白耶穌就是真正能帶給世人救恩的天主聖子。今天的讀經二聖若望默示錄,出現了天主的寶座和受到光榮的羔羊。這羔羊要牧放來自各邦國、各民族不能數清的群眾,要拭去他們的眼淚,領他們暢飲生命的水泉。這羔羊固然就是耶穌基督,與天主父永遠同享光榮的那位。

至聖三位一體的奧跡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核心奧跡,以及所有其他信仰奧跡的泉源(參《教理》234)。因此,為免信仰內容出現偏差,教會在宗徒時代就已經採用了一些簡短的標準條文去表達和傳遞自己的信仰。然而為了解基督是人而天主的奧跡,教會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曾出現了一些異端。這些異端常常徘徊於基督是否有完整的天主性或完整的人性的爭論中。不同時代出現的異端計有:嗣子論、幻象論、亞略主義、奈斯多略主義等均促使教會積極駁斥和作出回應。公元325年,教會在尼西亞召開了大公會議「承認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就是聖子與聖父同是一個天主。」又於381年於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屆大公會議,「承認祂是『天主的獨生子。祂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祂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參《教理》242)。這兩屆大公會議遂制定了我們今天在感恩祭裡唸的「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的內容。

事實上,耶穌兩性一位的道理為基督徒至為重要。耶穌是真天主才可使人得救恩,因為唯獨天主才可以赦人的罪,賦予新生命。另一方面,我們亦可從聖子的人性的位格內,體會到天主對人類深深的那份愛情,所給予的救贖和生活的榜樣。耶穌身為天主,自受孕一刻便取了人性,將祂的天主性永遠與人性結合,共存於一個位格內。這個永不挽回的行動和標記,讓我們想起每次舉行感恩聖祭在奉獻禮時,主祭注水於酒內時默念的說話:「酒水的攙合,象徵天主取了我們的人性,願我們也分享基督的天主性」,天主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真實和偉大!在這「善牧主日」,讓我們感謝善牧基督為他的羊群所作的一切,尤其是他的救恩。

生活反思/實踐

1.  試反省一下為什麼「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的道理,為你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2.  一直以來,教區主教代表著基督來牧養我們,故被稱為牧者。我們未必有機會見到我們的主教、與他交談或聽他的道理,但我們可以透過公教報,多留意他的牧函或文告以了解他對教區的期望,及對我們的囑咐、帶領和指引。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年4月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感恩(聖體)聖事與福傳

在三年的讀經集中,每年的復活期第三主日讀經中都會提及復活的基督和宗徒們一起進食,這給我們一個大好的機會讓再次反省今日的教理主題:聖餐──感恩(聖體)
聖事的意義。在今天的福音中,講述了門徒們在海旁與復活的基督一起吃早飯,並以耶穌指示他們如何捕魚作為引子,預示基督派遣他們去傳揚福音,並以主基督與伯多祿的對話講述愛祂與傳揚福音(牧養羊群)的關係。

基督與門徒所吃的早飯,可以說是門徒們辛勞的成果,基督以他們捕獲的魚來準備這餐飯,一方面是謙卑服務的象徵,另一方面亦反映出福傳的最終成果是引領人去到主的餐桌前一起同餐共食。早飯後,福音以另一個方向去描述「餵養」,以耶穌基督向伯多祿的三次提問的回應去帶出耶穌對宗徒之長伯多祿的託付──去餵養的的羊。他被委託以天主的聖言和聖體去餵養天主的子民,以回應及表達對天主的愛。

在讀經一的宗徒大事錄及聖詠中都讓我們了解到傳揚福音所遇到的挑戰與侮辱,但他們仍能懷著喜樂的心去宣揚天國的福音,也無人能夠阻止他們去宣告上主的救恩,而在默示錄的選讀亦讓我們知道這些艱辛和侮辱終將過去,在世界的窮盡時,最終的讚頌、尊威、光榮和權能都要歸於那被宰殺的羔羊──基督。這羔羊也正是我們每次舉行感恩聖事時所領受的耶穌基督。

我們相信聖事是為教會而存在,而聖事亦構成教會,並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被塑造(參教理 1118及 1396),所以梵二大公會議中,與會主教們宣認:參與感恩聖祭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參 LG11),而在領受聖體餐桌的滋養時,我們不單向天主奉獻祂無瑕的祭品──基督,並透過祂將我們的生活也一同奉獻(參 SC48)

主的聖餐亦加強信徒去履行基督愛的使命,它促使我們去關心窮苦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聖師金口若望特別勉勵我們在領受了基督的聖餐後,要在生活中,在窮苦的弟兄姊妹中認出基督(參教理 1397)。拉丁教會亦以彌撒(Missa)來稱呼感恩(聖體)聖事,意即派遣(missio),因為在結束這禮儀時,信友被派遣在日常生活裡實踐天主的旨意,將基督的救恩實現於我們的生活中(參教理 1332)。

真福保祿六世在《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中亦提醒我們,基督徒要度一個真正信仰的聖事生活,而不單是被動地領受而已,傳揚福音完成聖言及聖事之間最內在的關係,或更好說,彼此永不間斷的共融合作」(參 EN  47)。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在領受基督體血的甘飴同時,這聖事也趨逼著我們跟隨祂的人去擔負傳揚福音的責任和使命,而這亦是對主復活的愛的見證和回應。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參與完主日感恩祭後,我有沒有意識到更需要去為窮苦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服務和分享?
2.  如果基督也向你發問:「你愛我嗎?」你會怎樣回答?你願意跟隨祂,協助祂去餵養祂的羊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4月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

復活期的第一篇禮儀讀經都是選自宗徒大事錄,幫助我們認識早期教會是如何的發展起來。今天的這篇讀經正記載了宗徒行了許多奇蹟異事、還醫治病人,使信主的人越來越多。讀經二的默示錄,焦點則在於復活基督的光榮預象:「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有金帶。」(默 1:13-16)祂驅除我們的恐懼,賜給人類希望,祂的王權無窮無盡。

今天的若望福音,可說是一個派遣傳揚福音、懷著寬恕和信德的故事。復活的基督來到門徒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並隨即派遣他們繼續祂的救贖工程。耶穌更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賜予聖神,也交給了他們赦罪的權柄。耶穌基督的顯現和賜予平安使害怕膽怯的門徒轉變得充滿信德,勇敢起來,而多默由不信到深信不疑是因為復活的主再次顯現在他面前,使他對主作出宣信。耶穌最後所說的一句話正是邀請信友去經驗祂──復活的基督,去體現祂所說的: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人,纔是有福的!

信仰邀請人進入天主愛的關係中,因為「天主是愛」(若一 4:8),祂親自與人交談往來,甚至派遣了祂的獨生子和愛之神,使人分享這愛,為邀請人與自己共融契合,而人對這項邀請的相稱回應就是信仰,亦即是人對那主動自我啟示的天主所作的自由回應。(參閱教理 221,142, 166)

在舊約中的「亞孟」是來自希伯來語「信德」(aman) 一詞,解說「我相信」,以表示對天主聖言的信賴。在新約時所沿用的希臘文  (pisteuein)  這動詞,不但含有相信,信靠或表示有信心之意,更加是「承認是真實的」意思。一如聖保祿宗徒所說:「如果你口裏承認耶穌為主,心裏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羅 9:9-10)信仰是由內(心裏相信)至外(口裏承認)的宣信。

個人的信仰首先是從信仰團體──教會接受這份來自天主的寶貴禮物。信仰從「聽」開始,在別人的信德見證生活「宣講」下而深
化。這過程必須有聖神的助佑,天主的恩寵引導和協助,「聖神感動人心,使它歸向天主,開啟心目,賜給『眾人同意與信服真理的喜悅』」。(教理 153)

那麼,我們的信仰是怎樣傳下來的?蘊藏在聖傳和聖經裡的信仰「神聖遺產」(信仰寶庫)(弟前 6:20),是宗徒們委託給整個教會的。聖傳來自宗徒,是他們從耶穌的言行舉止所接受、及從聖神那裡所學到而傳授的事,是一個活生生的傳授過程。(參閱教理 83, 84)教會遂負起詮釋和保護這信仰遺產的重任。

然而,我們的信德會有時受到考驗,甚至動搖。在生活的世界中,許多時我們經驗到邪惡、痛苦、不義及死亡,我們會質問天主「為什麼」、懷疑祂,在信仰中掙扎。那時我們就該回到信仰團體中,轉目注視信德的見証,「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羅 4:18),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參閱希 12:1-2 及教理 164)。

藉著聖洗我們獲得重生,成為基督的「見証人」。我們一方面受著宗徒傳下來的信仰所滋養,而另一方面亦同時成為活生生聖傳的一份子,繼續信仰的傳遞。求復活的基督賜予我們勇力,在信仰的光照下一起前進,使更多雖沒有看見主但卻相信了祂的人,能繼續分享天主給人類這偉大的愛。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曾否像多默一樣對主懷疑,要求看見才相信?最後你是如何跨越這信仰的考驗?
2.   當你身邊的人遇到信仰的試練時,你會如何幫助和支持他/她渡過這黑暗的時期,重拾信仰之光?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3 月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耶穌基督死後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

今天是復活主日,我們隆重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這是天主創造與救恩工程的高峯。基督以祂的死亡救贖人類,祂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祂的光榮復活更新世界,帶來新的創造,令我們獲得新生命。復活是一個新的「逾越」,祂令生命從死亡的深淵裡湧出,正如我們在復活節夜間慶典頌唱的「逾越頌」中所描述的。復活的逾越慶典延伸到教會整年的紀念當中,在禮儀年中每週的第一天(每主日),教會都宣告主的復活,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蹟,在禮儀中與主相遇。

復活主日的讀經選篇,表達對基督復活的讚嘆及訓導,聖詠的作者讚頌逾越節羔羊的勝利,提醒信徒應該歡欣鼓舞。保祿指出基督的犧牲,使信徒能從罪惡中釋放出來,我們因著信德和基督同死、同埋葬,也一同生活於主內,成為天主恩寵的承繼人,獲享永生和光榮,這是信徒們新生命的基礎。聖保祿更勸勉信徒要以純潔和真誠度聖潔的生活,好能相稱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如此逾越的恩寵、基督的救恩,就如活水般湧現,在教會內綿延不斷,惠及普世。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在復活後,顯現給愛徒,與門徒們同飲共食,證明耶穌的復活是真實的。相信「耶穌基督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教會宣講的基礎。的確,如果基督沒有復活,基督信仰就全無價值;教會的傳教使命也欠缺動力,基督復活事件首先確認耶穌所行和所教導的一切都是真理。「主真的復活了!阿肋路亞!」信徒如要在生活中宣認基督是喜樂之源,必先要確認耶穌基督復活的救恩意義和重要性:

(一) 基督的復活揭示了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是為滿全天主對人類救恩的許諾,証實被釘死而復活的耶穌,確實是那一位「自有者」—— 天主,耶穌是藉著本身天主性的能力使自己復活。(參教理651-653)   
(二)耶穌基督復活事件,闡明塵世生命的結束,並非一切的結局;而是讓喜樂與希望進入世間。耶穌和門徒在一起時曾施行奇蹟,彰顯天父的大能,祂曾復活會堂長雅依洛的女兒、納因城寡婦的兒子、以及朋友拉匝祿。耶穌使他們復生,但他們會再死去;這
與祂自死者中的復活的本質完全不同。光榮復活的基督不會再死亡,祂以新的存在狀態,進入超越時空的生命,永遠活於天父之
內,隸屬天父屬神的權下,充滿聖神的德能,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時臨現。(參教理 645,646)
(三)不容置疑,基督藉死亡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藉復活使我們分享天主永恆的生命。門徒們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獲得平安與喜樂,基督激發他們的信德,他們憑著聖神的推動,透過觸摸、擘餅、認出基督,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顯示『凡信祂的人,賴祂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事實上,藉聖神的德能,基督復活的奧跡就發生在每一位領洗者身上,洗禮完成他(她) 的皈依旅程,他們塗上聖油、穿上白衣,成為新人,在教會團體面前讓大家認同他(她) 的新身份,成為主內的兄弟姊妹,在禮儀中聚首一起、藉聖言、聖事和祈禱,與主基督共融合一。(參教理 654)

「被釘十字架上的主基督復活了!」這是福音的喜訊,也是我們信德和望德的基礎,教會就是從基督的復活出發。天主的愛,不斷從復活的基督身上湧現。縱然人類的現況仍充滿著軟弱和罪惡,但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基督確實戰勝死亡和罪惡。主耶穌用愛戰勝仇恨、慈悲戰勝罪惡、真理戰勝謊言、生命戰勝死亡。」教會的訓導告訴我們:福音的喜訊,不再只是一句說話,基督徒應該懷著喜樂,滿盈信心,轉向復活的主基督,向普世人類宣認:「耶穌基督是生命之主;祂更是愛與忠信的見證:所有基督徒要走出自我,與他人相遇、就是與受傷害的人同在、與欠缺的人分享自己所有、要留在患病、年老、被遺棄的人身邊。」(參教宗方濟各 2015 的復活節文告)

生活反思/實踐
1.  主耶穌復活了!你是否也復活?你的生活是否滿懷喜樂?面對生活上的困難、挫折你如何保持喜樂?
2.  你今天參加復活節的禮儀時,請反思聖言,主耶穌復活的喜訊如何觸動你?你所屬堂區有新教友嗎?你願意和他們分享你的信仰經驗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3 月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三期)


慈悲獻主愛,復活新生命

「慈悲特殊禧年」的主題取自路加福音 6:36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故此,禧年有三個目的,第一是默觀基督的面容,第二是體驗天主慈悲的奧蹟,第三是以言行宣揚天主的慈悲...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痛苦的意義

基督苦難主日是聖周的開始。在聖周,教會隆重慶祝耶穌基督在世上生活最後幾天所完成的救贖奧蹟:從他榮進耶路撒冷,直到他的苦難,聖死與光榮復活。(參教理 560)彌撒開始時,以「聖枝遊行」,或「隆重進堂禮」,或「簡式進堂禮」,來紀念基督榮進耶路撒冷的事績,好使基督君王的凱旋遊行,與宣告他的苦難,容為一體。今天的焦點是基督的苦難與死亡。

讀經中的苦難與救援
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三首「上主僕人」的詩歌。這是寫於以色列民充軍巴比倫的時期,目的是在這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時刻給予以民安慰和希望。作者藉著「上主僕人」詩歌,揭示以民所受的痛苦的意義。上主的僕人完全聽命於上主,儘管面對一切痛苦,也毫不退縮,因為上主是他的救援。在之後的第四首「上主僕人」的詩歌,更清楚講出上主僕人的犧牲為眾人帶來救恩。早期教會認定先知書中受苦的「上主僕人」是指向耶穌基督。

答唱詠,聖詠作者描述自己所受的苦楚,他已不像人形,但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因為他的祖先經驗過上主不離不棄的拯救。所以,憑著過去的經驗,在信德中,詩篇作者雖然受盡痛苦,仍然讚美歌頌上主。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是這篇聖詠的首句。這指出,如同聖詠作者一樣,耶穌在絕境中,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

讀經二,斐理伯書講出,基督如何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舉揚了他。這猶如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上主僕人」。這裡帶出重要的神學思想:基督降生成人,空虛自己,聽天主的話,甚至不惜受苦死亡,但是,他的苦難與死亡為世人帶來救恩;他復活了,天主舉揚了他。保祿強調,我們在基督內獲得救援,我們的痛苦也找到意義。在保祿的另一封書信,羅馬書,講出作為基督徒,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我們受過洗歸於耶穌基督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3-4)。

福音,路加記載的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舊約描述的「受苦的上主僕人」,完全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基督受盡身心靈的痛苦:山園祈禱顯示耶穌極度的驚恐;他被出賣、被背棄、受盡凌辱、受酷刑、背十字架上山、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最後晚餐,耶穌擘餅遞給門徒時所說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載。這句話只是指向彌撒中的聖祭禮儀嗎?同樣是路加寫的《宗徒大事錄》,記載了第一位殉道聖人斯德望之死(宗7:54-60)。在此,路加延續了「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的闡釋,就是參與基督的苦難與死亡,也必定與基督同受光榮。

痛苦的意義
疾病和不同程度的痛苦是人生必會面對的。在信仰內,這些痛苦有它的意義。痛苦雖是原罪的後果,但因着耶穌基督的救世苦難,我們在痛苦中與祂結合,使痛苦獲得一種新的意義:痛苦成為參與耶穌救世工程的一種方式。(教理1521)為保祿來說,基督的苦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是一切救贖的模式。他說:「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後4:8-10)。雖然痛苦有其意義,但基督也教導我們必須關懷受苦的人(瑪25:31-46)。基督也動了慈悲的心治癒病人。教會的病人傅油聖事,幫助病者在疾病的煎熬中看到基督的痛苦,更緊密地與基督結合,分受基督的痛苦,也分享他的救恩。(參教理1522)

生活反思/實踐
1. 祈求天主,派遣聖神,幫助我回憶在我的生命中,天主給予我的慈愛眷顧和帶領。讓這些經驗,堅強我的信德,使我在困苦時,仍然深信天主的慈愛眷顧,在主內享有平安與安慰。
2.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看到基督也經驗過莫大的痛苦。當我遇上各種困苦時,讓我記得「天主與我同在」,主耶穌基督和我一起擔負我的十字架。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3 月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與主與人修和

本主日聖經的選讀以修和為主題。第一篇讀經選自被稱為「安慰書」的依撒意亞先知書第 40至 55章中的一個段落,先知鼓勵正在巴比倫流徙的以色列子民,「你們不必追念古代的事,也不必回憶過去的事!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發生...」(43:18-19)。先知一再強調要堅信天主會繼續拯救,提醒以民不要只著眼於自己的過犯,而忘記了天主的仁慈寬恕。答唱詠正好反映了以民對先知所預言作出的回應:「上主向我們行了偉大奇蹟,我們的確也覺得滿心歡喜。」(126:3)

第二篇讀經記載了保祿述說自己「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斐 3:13)這正是依撒意亞先知要以民做的「不必回憶過去的事」。保祿經驗到耶穌對他的寬恕,他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參斐 3:10-11)

耶穌公開傳教生活之始即叫人悔改,他寬恕罪人,與罪人同飲共食。從本主日的福音選讀,若望記載耶穌對犯姦淫時被捉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 8:11) 這些舉止表明了他使命的其中一個本質 ── 就是修和。他的苦難死亡和復活不但代表著他個人的逾越進入永生,也包括了我們與他一同逾越。耶穌自己就是原始的修和聖事,這份禮物賜予了教會,使之透過她的行動,成為世界中一個皈依的記號。

天主的愛是完整及無條件的,從罪過得到不斷的寬恕可見一斑。在耶穌內這神聖的愛完全彰顯出來。教會這樣祈禱:

「全能的天主父,我們藉著耶穌基督 ── 你的聖子,讚美你。他是奉你名而來拯救人類的聖言,又是你向罪人伸出的援手,也是你賜予我們的和平之路。

天主,我們眾人的大父,當我們遠離你時,你交付了你的聖子,藉他的聖死,帶領我們歸向你,並使我們彼此相愛。為此,我們遵照他的命令,慶祝他帶給我們的和好之恩。」﹝參修和感恩經第二式﹞


耶穌戰勝罪過的果效首先實現於信友受洗之時,墮落的人性與基督同釘在十字架上,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聖洗聖事使我們與教會結合成一體。從聖洗池中誕生了唯一的新約天主子民,它超越所有國家、
文化、種族和性別,自然的或人為的限制:「我們眾人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格前 12:13)  。」﹝CCC1267﹞

領洗後犯罪的人藉著修和聖事體驗到上主的寬恕。這件聖事給人治癒,也恢復了人與教會的關係。與主修好也就是與主的教會修好。「罪惡首先是冒犯天主,斷絕我們與祂之間的共融,它同時傷害與教會的共融。因此,皈依需要天主的寬恕,並與教會和好。這就是懺悔與和好聖事以禮儀所表達和實現的。」﹝CCC 1440 及 1445﹞

修和並不單指脫離罪過,這件聖事帶給人治癒及被寬恕的經驗,讓人重新開始。罪過的赦免使人內在得以聖化及更新,因而與主基督更親近,並慶祝天主無條件的愛。

生活反思/實踐
1.  讓我們培養「每日省察」的好習慣,回顧一天內所作的事。為做得符合天主聖意的事感
     恩,也為自己軟弱的時刻求主醫治和寬恕。
2.  在四旬期內,我們有否藉著省察自身的過犯而尋求天主的寬恕,並妥善地領受修和聖事,
     以預備好心靈來迎接即將復活的基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教理主題:皈依

四旬期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悔改和皈依,而這也是本星期主日讀經的主題。但與上星期的重點有所不同,本星期的主題主要是突顯出人在面對天主慈愛的召喚時應作出的回應,即痛悔、承認己罪和接受天主的寬恕。今天的讀經一的背景是以色列子民經歷了在曠野裡四十年的流浪生活之後,終於在若蘇厄的領導之下,開始進入福地,而「瑪納」也停止降下了。這標誌著上主必會帶領祂的選民離開「流離失所」之地,進入到福地的喜樂和平安之中,並分享天國的盛宴。讀經二則選自格林多人後書。保祿宗徒以他自己「蒙恩得救」的經驗出發,強調「悔改」使人與天主和好,並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而人之可以得救完全是出於耶穌基督的功勞,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我們的罪過(成了罪),好使我們也能分享天主的正義。基督徒在悔改和皈依後,就要成為修和的使者,好使他人也可以得蒙上主的救恩。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中家喻戶曉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天主教教理》第 1439 條說這故事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人皈依和懺悔的過程。「慈父」是這比喻中的核心人物。小兒子在懷念父親的慈愛和痛悔自己的罪過後,決定回到父親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並走上回家的道路。父親喜悅又慷慨地迎接他,這些都是皈依過程固有的特點。父親為悔改的兒子準備了上等的袍子及盛宴,象徵著一個新的生命,一個純淨、高尚、並充滿喜樂的生命,也象徵著人回頭歸向天主和教會的情形。此外,從父親對大兒子的對話中,也提醒了我們要放開心胸,高興地接納墮落後卻悔改了的弟兄,因為他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

「你們要回頭改過,信從福音。」(谷 1:15)這是聖灰禮儀中信眾領受聖灰時主禮向他們的說話。事實上,儘管已領受洗禮的人因參與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已從罪惡的枷鎖中被釋放出來,成為聖潔無瑕疵的;但在入門聖事中所接受的新生命,並沒有消除人性的脆弱和軟弱,也沒有免除人犯罪的傾向,這種私慾偏情仍存在於受過洗的人身上(教理 1426)。聖事的恩寵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種犯罪的傾向,因此我們要依靠基督的恩寵,在基督徒的生活裡,接受考驗,不斷戰鬥。這個轉向和遠離罪惡的過程就是「悔改和皈依」,這是一生的戰鬥,以邁向上主不停召叫我們奔赴的聖德和永生。

耶穌在開始祂的公開生活時,就宣講「悔改和信從福音」的訊息(谷 1:15,路 4:17)。這悔改和皈依的迫切性不只是為那些初次聽信福音並準備接受洗禮的慕道者,也是為所有的基督信徒。事實上,悔改是所有信徒在領洗後一生不斷的旅程。基督召叫我們皈依,這召叫仍不斷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迴響。這再次的皈依,是整個教會從不間斷的任務。這悔改的努力不但是人的工作,也是一顆「痛悔之心」的行動;這顆痛悔的心受到恩寵的吸引和感動,而回應天主的仁愛,因為祂先愛了我們(教理 1428)。

梵二大公會議也探討了教會與罪人皈依的關係。教會憲章說:「教會在自己的懷抱中,卻有罪人。教會是聖的,同時都常需要潔煉,不斷地實行補贖,追求革新。教會以堅忍和愛德克服其內在與外在的困難,並且在幽暗中忠實地向世界揭示主的奧蹟,直到最後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出現。」(教會 8)

除了個人的悔改外,社會和團體都被召叫參與這皈依的旅程,因為罪惡和犯罪的傾向都深深地植根在社會之中,並由不同的團體所經驗著。明白到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都需要迫切的與天主修好,教會在四旬期時對天主作出這樣的祈禱:「聖父,你每年恩賜我們,以淨化的心靈,歡欣期待逾越節的奧蹟,俾能以虔誠的祈禱和愛德工作,及參與重生的聖事,而到達作你寵愛子女的美滿境界。」(四旬期頌謝詞(一))最後,儘管皈依是人一生中不斷的戰鬥和旅程,但在這過程中,人內心真正的悔改和皈依定必會帶來人基本的轉變,並以外在的標記和行動展示出來。因此,虔誠的祈禱和愛德的服務都是人皈依天主後的外在表現,人藉此加深與天主、自己及與他人的關係和共融,好能向天國的永生邁進。

生活反思/實踐
1.  從「浪子回頭」的比喻中,你看到甚麼是人悔改和皈依天主的特點和元素呢?你認為在現時教會的修和聖事中,有沒有這些特點和元素?
2.  在本年的四旬期中,你會以甚麼行動來加強皈依天主的決心,好能與候洗者一起,參與主逾越節的奧蹟?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本體 —— 富於仁愛寬恕

四旬期第一、二主日,甲乙丙三年的福音主題都是關於主耶穌生平的兩件重要事蹟:受誘和顯聖容。其後第三、四、五主日,每年的讀經主題不再統一,而是用另一些角度帶領我們進入四旬期的精神。丙年的重點是懺悔與修和,因此本主日的讀經重點主要讓人看到天主是慈愛和寬恕的,時刻等待著人回頭悔改。

今天的讀經一是出谷紀膾炙人口的一段聖經——天主召叫梅瑟,並向他啟示自己的名字「自有者」。當天主顯現給梅瑟時,所發出的訊息是祂是在歷史中行動的天主,祂充滿憐憫的心,並注意到以色列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到他們的哀呼,祂記起他們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因而要下去拯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奴役,領他們到一個美麗寬闊和流奶流蜜的地方。事實上,《天主教教理》203-206號解釋天主透露自己名字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交付出來,使自己變得親切與平易近人,使人可以呼喚祂,儘管祂無限地超越我們所能了解和敘述的一切。聖詠 103 是以色列子民對天主仁慈體會的經驗談。他們認識的天主常赦免人罪,治癒病苦,免人於死亡。那怕是天主對他們履行正義,主持公道時,天主仍在彰顯祂的仁愛寬恕。

福音中,耶穌在無花果的比喻中雖有提到悔改的迫切性,但更強調天主為等候人的回頭改過是何等有耐性。一直以來,無花果樹在舊約裡是天主選民的象徵。比喻中的無花果樹三年沒有結果,園丁為它向主人求情,還答應給它特別照顧,讓它有機會結果子。耶穌就是那位給我們機會的園丁,他不斷地勸人悔改,叫我們知道天主對人寬宏慈愛,為我們派遣祂為救主,使我們獲得救恩。

今年教會慶祝「慈悲特殊禧年」,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開宗明義第一句便道:「耶穌基督是天父慈悲的面容」,因為誰看見了耶穌,就是看見了父 (另參閱若 14:9;《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1)。耶穌這個名字,是天使加俾額爾在預報救主誕生時要瑪利亞給兒子改的,希伯來語解說「天主拯救」,而這名字同時表達了祂的身分和使命 (教理 430-431)。天主無形的性體呈現在基督身上,藉著基督,和祂的行動及言語,最後藉著十字架上的死亡及其復活,變成可見的。就是這樣,天主的仁慈在基督內變成特別可見的。基督賦予整個舊約傳統有關天主的仁慈以一個明確的意義,並把仁慈具體化和位格化。(《富於仁慈的天主》2.1)

然而,「慈悲並不相反正義,卻表達天主向罪人伸出援手,給他新的機會去再次省察、悔改,以及相信」。因此信友在依賴天主的仁慈之同時,亦應記得我門被召為拒絕罪惡,邁向成全 (慈悲詔書21, 22)。今天的讀經二保祿宗徒便嘗試規勸格林多團體裡一些對救恩和天主仁慈有誤解的信徒,因為他們滿以為領洗成了基督徒(「曾在雲中和海中受了洗」的寓意),得領聖體聖事(「都吃過同樣的神糧,都飲過同樣的神飲」的寓意),便可自動得享天主的救恩。保祿借以色列人往昔的遭遇提醒他們,即使那些曾被天主從埃及地解救出來,走過曠野,但仍貪戀惡事、抱怨天主、不知悔改的人,決不能進入福地。對格林多人來說,縱然他們領受了聖事的恩寵,他們在生活中仍需恆常悔改,免得像舊日的以民一樣遭遇喪亡。

四旬期第三主日也是教會給候洗者舉行第一次考核禮的日子。在禮儀中,教會將多次為他們懇求天主的仁慈和救恩,使候洗者認透罪惡的奧秘,為接受基督作最後的準備。教友們除了要特別為今年在復活節領洗的新教友祈禱,我們亦需為自己的過失懺悔,與主與人和好,好能與候洗者一起善度四旬期,以準備迎接復活基督的來臨。

生活反思/實踐

1.  請回想一下天主的慈悲如何具體地臨現在你的生命當中?
2.  你怎樣活出「慈悲聖年」的格言:「如同天父滿懷慈悲」?你有行教宗建議的神哀矜和形哀矜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默觀祈禱(心禱)

四旬期是一個為候洗者準備洗禮的時期,信友們亦透過悔改、皈依來淨化心靈,以紀念自己所曾領受的洗禮,而這準備必然不可缺少了祈禱。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和福音中,都記述了在祈禱中與天主相遇的神秘經驗,這突顯了祈禱在我們信仰歷程中的重要 性。亞巴郎與天主的對話(祈禱)造就了他和天主之間的盟約,就如候洗者在這淨化光照期中,透過不斷的祈禱和禮儀與天主相遇,從而準備他們即將和天主建立的 盟約──入門聖事。

透過入門聖事,我們成為了「新約的選民」,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有所「改變」(保祿宗徒今天在讀經二中的用語),脫離舊我,使為新人,這改變使我們相似祂,使我們有幸成為祂光榮的身體(教會)的一部分。

保祿宗徒提醒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的,要在生活行為上有所改變,並須緊記「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走這人世旅途,為的是最終能與天主聖三共融合一,而不是今世的享樂和榮耀,所以行事為人務必與我們的基督徒身份相稱。這亦是教宗方濟各在今年慈悲禧年希望我們做的──在生活中活出天父的慈悲。

路加對耶穌基督榮顯聖容的記述和其他兩部對觀福音有少許的分別,他特意記述耶穌帶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上山「祈禱」,並在「祈禱」時,面容改變。這獨特的記述,讓我們了解到祈禱在耶穌傳教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天主教教理》亦為我們指出:「基督徒的生活與祈禱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它們關係到同樣的愛和同樣發自愛的自我捨棄。以同樣的赤子之愛,順從天父的慈愛計畫;在聖神內有同樣的改變與合一,祂不斷使我們日益肖似耶穌基督」(2745)。

基督徒傳統中的祈禱生活,包括三個主要的表達方式:口禱、默想和心禱。(教理 2721)口禱即以言詞或歌詠向天主祈禱,亦是我們最常用的方式,如誦唸天主經、聖母經和禮儀經文等。默想則是一種心靈的探索(參教理 2705),默想可由口禱的禱文開始,亦可由聖經,特別是從福音開始默想,默想我們所閱讀的,並將我們自己的生活與之對照,幫助我們將默想的化為我們生活的指引(參教理 2706),誦讀聖言(Lectio Divina)和玫瑰經是教會時常鼓勵信友採用的默想祈禱方式。進入心禱可以是從默想開始,但它驅使我們更深入地和天主「會晤」,聖師大德蘭講解何謂心禱時說:「依我的見解,心禱無異於朋友間的密談;意思就是經常單獨與我們深知那愛我們的天主交談」,教理同時指出「在心禱中(我們)仍可默想,但注意力集中在主身上。(教理 2709)

心禱是祈禱奧秘的最單純表現。它是一分禮物,一分恩寵,只能以虛懷若谷之心來接受。心禱是天主在我們內心所建立的一分盟約關係,這亦是今天讀經所指向的。心禱亦是共融,在這共融裡,天主聖三使人──天主的肖象,「肖似祂的模樣」。(教理 2713)

心禱的時刻和時間長短的選擇,是來自堅定的意志,它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意向。做心禱不只因為有時間,而是騰出時間,與主會晤。 無論甚麼考驗與枯燥,都不會改變決心而收回時間。人不能時常默想,但卻常可以進入心禱,完全不為健康情況、工作或情緒所左右。在貧乏和信德中,內心是這種尋求和與主相遇的地方。(教理 2710)

簡而言之,心禱是祈禱奧秘的一種淳樸的表達,是對基督的信德凝視,是對聖言的聆聽和默默的愛意。心禱使人與基督的祈禱連結在一起,而至使我們參與基督的奧跡。(教理 2724)

生活反思 / 實踐
1.  我有每天騰出時間與主密談嗎?我有沒有經驗過在心禱中那沒有言語的「凝視」嗎?
2.  我願意在四旬期中,捨棄一些享樂的時間,嘗試學習和參與不同的祈禱方式,來好好準備
     復活節的來臨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月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神聖的揀選

今個主日的讀經正好給我們回顧天主所揀選的神聖子民在救恩史中的位置。因着天主的恩寵,以色列子民在萬邦中被選出來,與其他民族分開(set apart)屬於天主,成為天主特選的民族。以色列人對自己民族的被召選是十分清楚的,這份被揀選的意識並非出自驕傲或被天主所喜愛的優越感,而是基於經驗到天主對他們的忠信。由此可明白在第一篇讀經中,申命紀所載梅瑟曉諭以色列子民要把他們收獲的初果奉獻給上主,以表示對天主的感恩和朝拜。這信仰宣言的內容是回憶天主對以色列民族的救恩歷史,重申自己是被天主所揀選的民族,為彰顯天主的光榮於普世。

第二篇羅馬人書的選經也可說是初期教會的信仰宣講內容,強調「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你便可獲得救恩。」(羅 10:9)昔日天主與亞巴郎訂下的盟約,使以民成為天主的子民,並從埃及中拯救他們走出勞役痛苦的幽谷,進入福地。今天的基督徒卻因着主耶穌基督的逾越,死而復活而獲得永生,成為天父的子女,與舊約的以民同享「天主子民」的身份。(參教理 60,762)

今天路加福音中所描述的是耶穌三退魔誘的故事。當耶穌開始他的公開傳教生活,在約旦河接受洗禮時,天主明認他的身份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路 3:22)耶穌充滿著聖神,進入曠野中,受到魔鬼的三個試探:即享樂、財富和權勢的誘惑,與昔日以民在逃離埃及後,四十年在曠野中所經歷的試探相似,包括饑餓、拜偶像、甚至試探天主。但耶穌卻以忠信的回應逆轉以往以民的不忠,就是:信靠天主的說話,只可朝拜上主,惟獨奉侍祂及以謙卑降服的心信賴天主,並為我們立下榜樣,我們作為被天主所揀選的人,在遇到誘惑時該學效耶穌,作出的正確選擇,忠於天主。

耶穌基督是天主神聖揀選的巔峰,祂是天主所揀選的。在新約中有多處指出耶穌是那位被揀選的。如若望福音 1:34(雖翻譯為他是「天主子」而不是「天主所揀選」)和路加福音所記載在耶穌顯聖容(路 9:35)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路 23:35)的作證:他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被選者!此外,在伯前耶穌基督也被稱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伯前 2:4,6)耶穌的一生就以謙下,順服於天父的旨意,實現祂對人類的救恩計劃,將救恩廣施,惠及全人類。因着耶穌基督,所有被拯救的人透過洗禮加入教會,繼承了以色列的被揀選身份,得稱為「天主子民」。梵二的教會憲章中指出:「基督建立了這項新約,就是用祂的血所立的新約(格前 11:25),祂從猶太人及其他民族中號召祂的人民,使他們因聖神而不是以形體聯合起來,成為天主的民族如今卻是天主的子民(伯前 2:9-10)」(LG 9)。

在四旬期的開始,教會為候洗者舉行甄選禮,接受他們準備在復活節守夜慶典中,領受基督的聖洗、堅振和聖體聖事而加入教會的意願。當他們在接受甄選禮後,就成為正式的候洗者,他們亦被稱為「被選者(elected)」以表達他們已經被天主所揀選。藉此時刻,讓我們偕同候洗者一起反思「天主所揀選」這奧秘;從舊約以色列人這特選民族身上到耶穌基督,以及不斷透過宣認信仰和宣講天主救恩喜訊的教會,如何讓普世人類看到天主與人的這份特殊關係和恩賜。天主在眾多的受造物中,唯獨揀選了人 ── 我們每一個人,成為祂的愛的對象(參教理 362),這事是何奇神妙!我們如何能夠不去讚嘆感恩?

生活反省/實踐
1.   你對自己因被召、被揀選而藉着基督的洗禮成為天主的子民的尊貴身份有什麼體會?
      你能否於生活中活出這份與天主密切的關係?
2.   於四旬期間,效法主耶穌基督如何信賴天主三退魔誘,並多以祈禱、齋戒和善行來回應天
      主對你的召喚,這份恩寵。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聖傳

天主為使人認識祂而獲得救恩,不斷顯示自己,並向人通傳。主基督降臨人間滿全所有啟示,祂展現天父的慈愛,並命令宗徒們將祂實現及親口宣布的福音,向所有人宣講。宗徒與其繼承者都是福音的傳授人,我們藉著洗禮加入教會,成為天主的子女,也同樣接受派遣,履行傳教的使命。

今天的讀經和福音主題都講述天主的召叫和信徒的使命。依撒意亞先知接觸天主後,覺察自己的不潔和罪污,天使用火淨化他,消除他的邪惡,然後接受派遣。讀經二中聖保祿宗徒強調「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第三天復活了。」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保祿經驗復活的主而脫胎換骨,開始傳報基督的喜訊、為主作證。我們每位信徒接受洗禮後,不是也擁有相同的基督徒身份和使命嗎?

在福音選篇中,耶穌召喚伯多祿成為捕人的漁夫,並主動上了西滿(伯多祿)的船,指示他:「划到深處,撒網捕魚!」西滿信靠耶穌,結果滿載而歸,跟隨了基督,他日後更成為宗徒的首長,教會的第一任教宗。

今天的教會亦仿如汪洋中的一艘船,我們信眾被召上船,就如伯多祿一樣,要捨棄舊我、活於基督的愛內,遵行他的訓誨。我們更要將這「福音之船」划到深處,深入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種族、信仰的人群中,廣傳基督的喜訊,勸人悔改皈依,信從福音。這正是教會福傳使命的本質-「藉此把天主的恩惠,通傳給人們,並以福音作為一切得救的真理和道德規範的根源。」(教理 75)

福音的傳遞,首先是生命的傳遞,昔日宗徒們將他們從基督身上領受的道理及生活體驗,傳授給他們所遇到的人。其後宗徒及他們的弟子把基督委託給他們的救恩喜訊,在聖神的默感下,編寫成為聖經。除此之外,宗徒們的傳授還包括勸勉信眾善度天主子民的生活及持守信德的一切準則。事實上,福音的宣講及傳授,是藉著宗徒繼承 (apostolic succession) 而延續。為使福音在教會內永久保持完整而有生氣,宗徒們立了主教們作為繼承者,並把自己的訓導職權傳授給他們。(參教理 76,77)

耶穌基督應允天天與我們在一起。的確,聖父透過聖子,在聖神內所作的自我通傳,不斷在教會內臨現和進行。過去曾發言的天主,今天仍不斷與我們接觸、發言。福音就是充滿喜樂生命的聲音,藉聖神而響遍教會,更藉教會而傳遍普世。聖神引領信友走向一切真理,並使基督的話在信徒心中洋溢及產生轉化。這些來自宗徒的傳授,在教會內延續不息,正是依賴聖傳及聖經所組的「神聖寶庫」。「聖經是天主的話,是在聖神的默感下寫成的」,「聖傳保存了主基督及聖神託付給宗徒們的天主聖言,並把它完整地傳授給他們的繼承者,使之在真理之神的光照下,能以自己的宣講,把天主的話忠實地保存、陳述及傳揚。」就這樣,聖傳與聖經緊密地相連相通,因為二者源自同一神聖泉源,在聖神內完成傳遞,並使基督的奧跡在教會內臨現。如此教會在它的教義、生活和敬禮中,把本身所是以及所信的一切,都傳諸於世,歷久而不衰。(參《啟示憲章7-9》)

二千多年來,教會不斷召喚信徒承擔福傳的責任,時刻提醒我們重視聖經、聖傳和訓導權的傳承、珍惜蘊藏在聖傳和聖經裡的「信仰寶庫」。歷任教宗及主教們在繼承主教職位時,領受了正確闡述真理的特恩。在聖神的助佑下,他們正確地解釋天主的聖言,帶領著信眾,朝著天主的圓滿真理邁進。當全體子民依附著它,在宗徒的訓誨及共融內,與自己的牧者團結一致,持之以恆,在堅守、實踐及宣認所傳授的信仰時,牧者與信徒間建立一種特殊的精神團結。(參教理84)

基督的復活不是停留在過去的事件,它有貫穿時代的生命力,催迫所有信徒成為福傳的執行者。但是我們先要明瞭福傳並不是個人的事業,而是要配合天主偉大的救恩計劃。我們縱然唇舌不潔,能力有限,但因著天主的恩寵,我們同蒙召叫,同被差遣。我們必須堅守聖傳、聖經及教會的訓導,在聖神的助佑、基督的同行中有效地轉化自己、傳揚天國的喜訊。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否加入善會、團體、分擔教會的職務,為傳揚福音而努力?
2.  你有沒有嘗試把福音訊息帶給不同信仰、文化的人,你遇到困難嗎?
3.  你選擇甚麼方式來學習、陳述及傳揚天主的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2 月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先知職

常年期第四主日,第一篇讀經和福音分別講述耶肋米亞及耶穌基督的先知職務的開始,因此這篇「主日教理」揀選了「先知識」作為主題。

舊約中的先知
由《申命紀》十八 18的記載可以清楚知道,先知首先要接受天主親自的召選,接受天主的話,就是天主要向百姓傳達的信息,然後正確、勇敢、坦白地將它向百姓傳報出來。每位先知都確切知道天主召叫了他,例如:亞毛斯、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他們都清楚記載了自己蒙召的情景。他們也都表示戰兢害怕,不願意接受這個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他們要向百姓傳達的大部份是逆耳的忠言。(神學辭典 159)

基督一詞
「基督」一詞來自希伯來語「默西亞」(messiah)的希臘譯文(christ),解作「受傅者」。在以色列,那些為執行天主賦予的使命而奉獻於主的人,才會因天主的名被傅油,他們包括:君王、司祭、先知。耶穌基督完全實現了這詞所表達的神聖使命。天父派遣
了祂,祂被上主的神傅油。祂同時是君王、司祭和先知,更以這個三重功能實現了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因此,基督成為了耶穌的專有名字。(教理 436)

讀經中的先知職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敘述了天主怎樣召叫他:「在母胎中已認識你,祝聖你,選定你作為先知」(耶一4-5)。接着是描述先知的使命:「傳示我命令的一切,不要畏懼,我今天使你成為堅城、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的君王、首領、司祭和人民。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我與你同在,協助你」(耶一17-19)。答唱詠,聖詠七十一篇,雖然不是先知的祈禱,卻是信賴上主的人的禱聲。與先知的情景相似,同樣提到在母胎中已經與上主建立了關係,依靠上主的保護和拯救,並且會傳述上主的寬仁和救恩。

福音繼續上星期的讀經。耶穌基督清楚指出,依撒意亞宣布的默西亞的救恩,今天在祂身上應驗了;祂明認自己的先知職。如同所有先知的遭遇一樣,耶穌被反對和攻擊。路加更特別指出,天主的救恩惠及所有受苦者,連外邦人都獲得上主的救援。

讀經二,是格林多前書中關於愛的一段經文。愛是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愛超越一切;愛永存不朽;信、望、愛之中,最大的是愛。若要同「先知」這個主題扯上關係,經文提到「愛」比「先知之恩」更重要,後者終必消逝,而愛卻永存不朽。故此基督徒的先知職務不是停留於宣講救恩的層面,更提醒我們應以愛的行動伴隨著我們的宣講。

教友參與基督的先知職
教友藉洗禮與基督合成一體,成了天主的子民,以其自己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和王者的職務,在他們的職分內,履行整個基督子民在教會和世上的使命(教理 897)。

基督是大先知,祂用生活的證據和聖言的能力揭示了天父的王國。基督不但藉聖職人員,而且也藉平信徒,為祂作見證,賦予他們信德的意識和宣道的恩寵,使福音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上,在家庭及社會生活上,昭示出來。平信徒也透過福傳工作去執行他們先知的使命,就是以言語和生活的見證去宣講基督。這種以平信徒進行的福傳工作,具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和非常的效力,因為它是在世俗的普通環境中完成的。(教會憲章 35;教理904,905)

教友們以堅強的信德和望德,恒心期待未來的光榮,不斷地歸向天主,和黑暗世界鬥爭,使天主的德能在世俗的機構中也表現出來。所以,連在從事世俗的事務,教友們也可以且應該進行使世界福音化的工作。在世界拓展基督的神國,必須每一位教友協力合作,故此,教友們應該努力加深其對啟示真理的認識,並熱切祈求天主賞賜智慧之恩。(教會憲章 35)

生活反思/實踐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 18-19)。藉着洗禮,我們成為基督的身體,分享祂的先知職。在這方面,我曾經為基督做甚麼?我該為基督做甚麼?在這慈悲禧年,求天主特別光照我、堅強我,幫助我更好地實踐我的先知職務,願上主的旨意奉行於人間,如同在天上。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 月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上主的話

本主日教理的重點是天主聖言。當你誦讀路加福音第四章時,可有想起我們今天參與感恩祭前部份的類似情景——「進了會堂...站起來要誦讀...展開書卷...把書卷捲起來...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祂。」(參路 4:14-20)

彌撒中所宣讀的天主聖言以不同的方式受尊崇,對福音書的恭敬尤其為甚:在進堂禮時,執事以雙手高舉福音,在恭讀之前先對福音獻香致敬;宣講福音的時候,我們便是在聆聽耶穌基督親自向我們講話。信友聆聽福音時保持肅立,這是流傳已久的習俗且具恆的價值。

在啟示憲章最後一章〈論聖經在教會的生活中〉寫著:「在天之父藉著聖經慈愛地與自己的子女們相會,並同他們交談。天主的話具有那麼大的力量及德能,以致成為教會的支柱與力量,以及教會子女信德的活力、靈魂的食糧、精神生活清澈不竭的泉源。」(啟示 21)在這份文件中,我們不斷思考這些「以人類語言呈現的天主聖言」的性質。

耶穌基督是天主聖言,在祂身上,天主向人類說了最完美一句話——祂自己的聖言。我們在這誕生的聖言內,認識了天主的內心,天主的奧秘,天主自己,因為聖若望說:「聖言就是天主」。天主為把自己啟示給人,慈愛地俯就人,用人類的言語向他們說話:「因為天主的話,用人的語言表達後,就相似人類的語言;有如永生之父的聖言,取了軟弱的人性後,與人相似一般」。 (CCC 101)

天主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着先知說過話以後,「在這末期藉着聖子對我們說了話」(希一 1-22)。天主派遣自己的聖子,即光照所有人的永遠聖言,居於人間,並給人講述天主的奧秘(參閱若:一 1-18)。所以耶穌基督,成了血肉的聖言,被派遣為「人對人」(參閱啟示 4) 。

天主透過聖經的所有言語,只說一句話,就是祂的唯一聖言。在聖經中,我們所找到的並非死的文字,而是基督,生活天主的永遠聖言(CCC108)。耶穌——降生的聖言——在聖經中來與我們相遇,因為整個聖經都在向我們談論基督(CCC134)。聖奧思定在《聖詠漫談》中說:要記得在整部聖經內是同一個天主聖言,在所有聖經作者口中迴響的,也是同一個聖言。(CCC 102)

「在聖經各書卷中所包含和陳述的天主啟示的真理,是在聖神的默感下而寫在其中的。慈母教會基於宗徒的信仰,把舊約與新約的全部書卷,及其所有部份,都奉為聖經和正典,因為是在聖神的默感下寫成的,有天主為其作者,並這樣地交給了教會」。(CCC 105) 教會從聖經中,不斷地取得她的滋養與活力;因為透過聖經,她不只接受人的言語,實在而論,接受的是天主的言語。「因為在聖經裡,天父慈祥地來與祂的子女相會,並同他們談話」。(CCC 104)

近來許多信友已經重新發現,時辰禮儀是加深我們與聖經接觸的卓越方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於千禧年的開始,在他的牧函中談論時辰禮儀,呼籲所有的基督徒加深他們的祈禱生活。在時辰禮儀中,我們同時學習並更加深對聖言的敬愛。另外,「聖言誦禱」
(lectio divina)這門歷史悠久的祈禱藝術,過去曾廣為基督徒所採用,到近數十年又重新受到注意和推廣。這種祈禱方法主要的意思是聆聽上主,讓祂向我們說話,並且回應祂。

上主常常撒播祂的聖言,祂只要求人敞開心扉聆聽祂的聖言,並將之付諸實踐是跟隨耶穌的兩個條件,這也是基督信徒的生活。教宗方濟各說:每一次我們翻開福音,閱讀其中的一段,然後自問:「天主透過這段福音跟我說話,祂有向我說些什麼嗎?」這就是聆聽天主聖言,用耳和用心聆聽聖言。讓我們向天主聖言敞開心扉。天主不僅對所有人說話,是的,天主對所有人說話,但祂更對我們每一個人說話。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聖經為何對古人如此重要?對今日的我和你又如何重要?
2.  當耶穌宣告「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時,若你在現場,你會有何回應?
3.  耶穌「宣佈上主恩慈之年」為今日的我們有何意思?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