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慈悲禧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廿四期)


展現慈悲耶穌面容的聖保祿宗徒

天主按照祂的肖像創造了每一個人,讓我們能時刻默觀慈悲耶穌的面容。在「慈悲禧年」中,我們可以發揮獨有的恩寵,將耶穌慈悲和仁愛的面容展現給別人,而聖保祿宗徒所用的方式,就是由他歸依上主的心所推動、並由他熱愛福傳的意志所實踐...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自由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認識到什麼是在天主內的自由。讀經一,列王紀上,上主吩咐厄里亞為厄里叟傅油,立他接替自己為先知。厄里叟有十二對牛,應該是頗富裕的家庭,他卻有那份自由,願意放棄一切,回應上主的召叫,跟隨厄里亞,開始生命中新的一 頁,承擔上主托付給他的先知職務。答唱詠的答句:「上主,你是我的產業」,恰好表達出厄里叟及每一位全心歸向上主的人的心聲。

在福音裡,耶穌也指出跟隨祂的人必須拋棄一切。福音的背景是耶穌前往耶路撒冷,是祂準備犧牲的那段日子;按照路加,這是耶穌不斷向門徒講論「天國」底蘊的時期。
路加福音 9:57-60 記述耶穌看似不近人情的說話,其目的是指出凡想跟隨耶穌的人,必須立刻犧牲一切世物,擺脫世俗的一切束縛,絕對不能有任何託詞,要義無反顧地跟隨祂,
因為天主的國超越一切。

讀經二開宗明義說:「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迦 5:1)。這裡保祿指的是擺脫法律的自由,是割損的法律:「若你們還願意受割損,基督對你們就沒有什麼
益處。......因為在基督內,割損或不割損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 5:2,6),「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 5:14
)。在迦拉達信徒團體中,仍然有「相咬相吞」的衝突(迦 5:15),也有假託保祿所講福音的自由去過放蕩的生活的信徒(迦 5:13),因此,保祿宗徒要嚴厲訓示他們基督徒應有的生活。

信友內心都也會經驗到一種拉力。這是由於信友領洗,蒙受了聖神,獲得了天主義子的自由,不但不該成為罪惡的奴隸,更該隨從聖神的引導行事。但事實上,信友領洗之後,自身還存留著自我滿足的慾望;幸而,聖神的推動卻強烈地反對自我滿足的衝動,以至在這兩種力量的吸引之下,人內心有一種持久的衝突。(迦 5:16-17)

「隨從聖神的引導,就不在法律權下」(迦 5:18)。關於這端道理,金口聖若望給我們清楚的解釋:「昔日,聖神既然沒有發顯,我們只有藉著法律克服私慾;然而,我們既
已蒙受了聖神的恩寵,何必還需要法律呢?一個人若已有了更好的響導(聖神的恩寵),何必再去找別的啟蒙師呢?因為一個飽學之士再也不需要一個小學教員的指導。」可見,隨從聖神的引導生活,人能夠擺脫罪惡和法律的奴役,自由地全心跟隨天主。

天主造人,給人自由。「天主造了有理性的人,賦給他們位格的尊嚴,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主動力和主控力。天主『賦給他自決的能力』(德 15:14),目的是使人自動尋找造物
主,並自由地依附祂,而抵達其圓滿幸福的境界」(教理 1730)。「人越是為善,越是自由。除了為美善和正義服務,沒有真正的自由。選擇不服從及邪惡是濫用自由,使人淪
為『罪惡的奴隸』」(教理 1733)。至於「一個行為的歸咎和責任,可因無知、疏忽、暴力、恐懼、習慣、激情,和其他心理或社會因素而減輕或甚至除免」(教理 1735)。

基督已經解救了我們,使我們獲得自由。「如果我們的自由,符合天主安置在人心中對真理和美善的感悟,基督的聖寵絕對不會與之競爭,......我們越順從恩寵的推動,我們內心的自由和我們在諸考驗中的堅定也越增長,面對外在世界的壓力和強迫就是考驗的例子。藉著恩寵的運作,聖神教育我們,走向屬靈的自由,為使我們在教會內和在世界上,作為祂工程的自由合作人」(教理 1742)。

生活反思/實踐
1.  福音提到跟隨基督必須捨棄世物和世事。嘗試反省你在生活/生命中選擇跟隨基督時面對的挑戰,並回憶天主怎樣給你安慰和力量跟隨祂。
2.  基督徒努力在生活中以天主為中心。在這時候,讓我們靜下來,感謝天主的帶領,並祈求天主繼續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夠喜樂地、自由地跟隨祂。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月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之十字架

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提及「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可以見到舊約中所預示的受苦的默西亞。在保祿致迦拉達人書中則述及我們因信仰基督而受了洗,就是穿上了基督,而在路加福音的描述中,耶穌在獨自祈禱後問門徒他是誰,門徒答說是天主的受傅者(即默西亞),耶穌隨即預告他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同時亦預告跟隨他的人也要肩負自己的十字架。因此,將三篇讀經的思想串連起來,我們就可見到,跟隨基督的人──基督徒之所以受苦,並不是偶然的,實在乃是必然的。因為十字架本身即意味著受苦和遭棄絕,既然十字架是基督對人愛的標記,基督徒只有背起十字架,分擔主耶穌基督的苦難,才能堪稱為「穿上基督」,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本質上的升天」與復活奧蹟是分不開的。「升天」不是一個上升高空的旅程;「升天」以及「坐在聖父的右邊」的真正意思是指:整個耶穌基督受舉揚,完全進入天主的領域,分享天主的尊榮。復活的基督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所說的話很有啟示性:「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路 24:26)。復活與升天構成「進入光榮」的同一過程。因此,「本質上的升天」,即「基督受舉揚」,是在復活當天便發生的。

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中,教宗為我們道出他從痛苦的經歷中的反省。他面對過國家被蘇聯支配統治,又於一九八一年在梵蒂岡被一名土耳其青年行刺受重傷,其後又因不慎跌傷要多次入住醫院治療大腿骨折,他對人生所受的各種痛苦現象絕不陌生。但因著對基督的信仰,他選擇將這一切視為分擔耶穌的十字架。因着基督的受難,所有人類的痛苦進入了新的境界,有了特殊的意義。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不但完成了由痛苦而賺得的救贖,也把人類痛苦本身救贖了。基督本身沒有過犯──卻自己承担了眾人的罪過,做了代罪羔羊,祂的痛苦成了救贖的代價。(參 SD19)

在耶穌的受難事蹟中,十字架上的耶穌,在人前看似徹底失敗的結果,卻帶來光芒四射的復活奧蹟。沒有十字架的痛苦,我們見不到它光榮的一面,也不能了解耶穌死亡的意義,和對復活的熱切期待。

每個信主的人在其經歷痛苦時,也正是在分擔耶穌的救贖痛苦。那些分担基督痛苦的人們,瞻仰着十字架和復活的逾越奥蹟,在此奥蹟中,基督首先謙抑自下,降到最軟弱的地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時在此軟弱中他被高舉,因他復活的能力而被肯定。這就表明,一切人類痛苦的弱點都能被基督的十字架所顯示的天主的力量所灌注。(參SD23)我們作為他的身體──教會,也能將我們的苦痛與他救贖的苦痛結合,(所)是以,十字架成為了天主最終勝利的標記,「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十字架」是耶穌愛人的最具體証明;他是為了愛人類而犧牲、交出自己。天主在耶穌的死亡中指出:罪過可得赦免,那裡有死亡和痛苦,那裡同時也有天主的愛存在。

人對痛苦有不同的反應,但一般而言,都有典型的反抗,我們會問「為甚麼」?人會詢問他痛苦的意義,並在人性的層面裡找尋這問題的解答。人一面聽基督救贖性的回答,「來跟隨我」,一面自己漸漸地在分擔著基督的痛苦。在痛苦中蕴藏着一種特殊的力量,一種特殊的恩寵,它使人内在地與基督密切聯繫。(參SD26) 是的,人在苦痛中更渴望與主親近。聖十字若望在自己的痛苦中,體驗到一份淨化的超昇,他深信:真實的喜樂只會從天主而來。

基督徒的十字架代表著痛苦、困難和死亡,但是也給人帶來了慰藉、平安和復活。凡這一切,不單是對永恆的寄望,更是對一個現實生活的把握。十字架使我們在這有死的人中,建立起一個新的價值觀;使我們從多變幻的生活裡,找到正確的目標,並活出意義來。

十字架的道理為喪亡的人是愚妄,為我們得救的人,卻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和天主的智慧(格前1:21)。

生活反省/實踐:
1.  耶穌的死亡和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
2.  跟隨基督,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我們能否生活出它的意義?我們又以甚麼態度來面對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 月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修和聖事

今天彌撒讀經的主題是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以及罪人們的悔改。這也是路加福音中一個很重要的中心思想。讀經一選自撒慕爾紀下,背景是達味王在晚年時犯了兩個極嚴重的錯誤,就是姦淫和殺人。納堂先知受天主派遣,向達味指出天主對他的慈愛並譴責 他的罪行。達味悔罪了,並鼓起勇氣向天主承認自己的罪過。在讀經二的迦拉達人書中,保祿宗徒清楚地指出,人成義不是由於遵行法律,而是因着我們對耶穌基督 的信仰。的確,罪人的成義就是得到天主的寬恕,在天主面前成為正直的人。基督信徒在天主慈愛的召喚下,藉信仰基督而生活在基督之內。

今天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中一個很美麗的片段。路加想指出的是,天主的慈愛使罪人悔改,並帶來天主的寬恕。如果沒有了天主的慈愛,人也沒有悔改的可能。那名婦人首先是感受到耶穌的慈愛,才大膽地走進法利塞人的家找正在用膳的耶穌,好能表達她對耶穌的感恩之情。她情不自禁地哭得很厲害,她的淚水弄濕了耶穌的腳。在沒有準備下,她只好以頭髮為耶穌擦乾。另一方面,她卻早有準備,帶備了珍貴的香液,作為對天主慈愛寬恕的感恩奉獻。法利塞人看不到天主的慈愛和罪人悔改的珍貴,而只著重別人的罪過。耶穌於是開口用故事教訓他們。耶穌強調這是債主開恩,豁免了債戶的債務,表達出寬恕是天主白白的恩寵,而非人用自己的努力可以賺取得到的。人感受天主的慈愛越多,罪的赦免就越多,對天主慈愛的回應也越慷慨。最後,耶穌叫那婦人平安回去,並強調她是因信德而得救。

1973 年出版的告解禮典中的聖事部訓令這樣說:「教會常致力於召喚信友不停地回頭和革新生活。教會也願意教友承認領洗後冒犯天主和弟兄的罪過並真心懺悔,同時努力準備他們舉行告解聖事。」是的,罪惡首先是冒犯天主,斷絕我們與祂之間的共融,它同時傷害與教會的共融。因此,皈依需要天主的寬恕,並與教會和好。這就是懺悔與和好聖事以禮儀所表達和實現的。(教理 1440)

基督建立了修和聖事,給予教會內所有犯罪的肢體一個自新的機會,再次皈依和重新獲得成義的恩寵。教會藉著主教及其司鐸,以耶穌基督之名赦免罪過,並定下補贖的模式,還為罪人祈禱並與他一起贖罪。因此,罪人在教會團體中獲得治療,並重新被接入教會的共融裡。(教理 1446,1448)在歷史上,這聖事曾出現過不同的名稱,除了被稱為修和的聖事外,還包括:皈依的聖事、懺悔的聖事、告解的聖事以及寬恕的聖事。這些不同的名稱顯示了這聖件聖事豐富的內涵、意義,以及所通傳的恩寵。

為懺悔者來說,除了接受赦罪外,這聖事主要由三個原素所組成,即是痛悔、告罪和補贖。痛悔是懺悔者對所犯的罪過感到內心的傷痛和厭惡,並因這傷痛和厭惡而立志將來不再犯罪。(教理 1451)另一方面,懺悔者透過告罪,真誠地面對自己所犯的罪過,承擔其責任。(教理 1455)最後,赦罪雖然去掉罪過,但未補救所有因罪過而造成的混亂。他為此應該做些事情,以彌補他的罪過:他應以適當的方式來「賠補」或「補償」他的罪過。這樣的賠補被稱為「補贖」。它可包括祈禱、奉獻(捐獻)、仁愛的行動、為近人服務、甘願克己犧牲,尤其以忍耐接受我們應背負的十字架。這樣的補贖,幫助我們更肖似基督。(教理 1459-1460)

從教會的赦罪經文裡,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件聖事背後的神學思想。首先,只有天主可以寬赦罪過,祂願意透過耶穌基督與人類修好。最後,教會在聖神的恩寵下繼承了基督和好的使命,並將寬恕與平安賜予願意真誠懺悔的人。「天上的慈父,因你聖子的死亡和復活,使世界與衪和好,又恩賜聖神赦免罪過,願衪藉著教會的服務,寬恕你,賜給你平安。現在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赦免你的罪過。」(赦罪經文,告解禮典 46節)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修和聖事的感覺如何?你有經常領受這件聖事嗎?為什麼?
2.  你經驗過因悔改和領受修和聖事而帶來的平安和喜樂嗎?你相信藉修和聖事,天主已寬恕了你的罪過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月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肉身的復活

本主日的讀經一和福音分別記述了兩件復活死人的事件。在讀經一行此奇蹟的是先知厄里亞。故事的背景是先知預言了天主的話,因而受到阿哈布王及皇后依則貝耳的迫害,逃命到匝爾法特一位寡婦的家,在天主特別照顧之下,不缺糧也不缺水地住了許多日子,並為這寡婦所供養。可是,好景不常,寡婦的獨生兒子得了重病死了。婦人便對先知發出怨言,認為先知來到她家裡,令天主想起她的罪過,這也是孩子致死的原因。然而,當先知祈禱將孩子救活以後,這寡婦立刻相信,並成為天主大能有力的見證人。

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資料。不過,耶穌復活寡婦獨生子比起舊約先知所行的奇蹟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層次。舊約中,厄里亞要三次伏在孩子身上,懇切向上主呼求,上主俯聽了這祈禱,便讓孩子的靈魂再返回到他身上。至於福音中,耶穌只是說了一句話,給死人發了一道命令,死者便得到復生,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路加更強調耶穌是對寡婦動了憐憫的心而行這奇蹟的。見證耶穌行了這件偉大奇事的人是一大班送殯和看熱鬧的群眾,他們既害怕又驚訝,因為他們在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的德能。

聖詠三十篇描述一位患了重病的人,在垂危中全心投奔和依靠上主,最後獲得上主俯聽,由死亡的陰府中被救出,得到安全復生。整篇聖詠與讀經一和福音的主題非常肳合。讀經二選用的迦拉達人書,內容是保祿證明自己是耶穌所選的忠信僕人,宣講主耶穌親自啟示的福音。事實上,這段聖經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保祿認為他的被召是出於天主的恩寵,因了天主的干預和選拔,他才可以從罪人的行列中得以重生,成為替天主傳揚福音的宗徒。這種死而復生的感覺,相信保祿本人是最為清楚。

舊約時代末期,不少猶太人已漸漸體認死亡是有出路的,並相信天主會使人復活(加下 7:14)。耶穌到來,教導當時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說他們沒有明瞭經書和天主的能力,因而錯誤地拒絕相信復活的道理(谷 12:24),他又說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耶穌在復活拉匝祿時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若 11:25)
,他又曾向門徒預言在死後第三日必會復活。如此一來,耶穌便將復活的信仰繫於他個人身上,他且用自己的生命、死而復活的事實去證明自己所宣講的一切。基督是連同他的身體一起復活的,見證他復活的婦女和門徒,曾經拉住他及探入他肋旁的傷痕,他們又曾與他一起飲食。然而,復活基督的身體是一個不再朽壞、充滿榮耀和大能的身體。(參《教理》999)

基督徒也相信「就如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和永遠地活著,同樣義人在死後,將永遠與復活的基督一起生活,同時在末日基督會使他們復活」(《教理》989)。至於人將來怎樣復活,實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和推理,我們只能通過祈禱和信仰,方可了解和宣告「信經」裡面這一重要信條:「我信肉身的復活」;並透過聖洗聖事和領受基督的體血與基督結合,真正地分享復活基督在天上的生命。( 參《教理》1000)

因有這樣的信念,傳統上,天主教徒對死去的人愛用「主懷安息」去紀念和表達死亡只是暫別而非終結的事實。此外,我們對死者的遺體亦十分尊敬,因為我們常視其為聖神的宮殿,等候著來日的肉身復活。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試過像聖保祿一樣,由罪惡中得救援和寬恕的「死而復生」的經驗?
2.  「人在末日肉身得復活」讓你想到所相信的天主是一位怎樣的天主?
3.  我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天主怎樣邀請你活出這一點?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