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第十誡 —— 毋貪他人財物

今天讀經的主題與「避免貪戀世物」有關。一般來說,舊約中早期的經典對永生的觀念不太
清晰,故此都會視地上的財富為上主對善人們的祝福。但訓道篇的作者在這問題上卻認為人一生辛勞,最終仍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他勸勉世人要唯獨信賴上主,因為只有這樣才可得享安全。若將這篇讀經與今天福音的章節互相對照,則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人世間的所有財富都只是過渡性的,我們的目標應是在天主面前「致富」,因為只有天上的聖城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讀經二選自哥羅森人書,保祿宗徒強調基督徒在接受洗禮後應有的新生活:就是追求天上的事情,並且摒棄俗世的一切,包括淫亂、不潔、邪情、惡慾和貪婪等。這不僅是倫理上的要求,更是由於我們在受洗後的新本性,已經在聖神內復活和重生,屬於天上的神國,故此只應追求天上的光榮。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再次教導我們面對世間財富時應有的態度。整篇讀經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就是一件事件,一個教訓和一個故事。一件事件就是耶穌拒絕為他人處理財物和分家的事宜;一個教訓就是耶穌要求我們要戒避貪婪;最後就是一個故事,耶穌以此說明人只懂得為自己在現世中積聚財富的糊塗。的確,人的貪婪往往使人看不到生命中的真正需要,就是在天主面前致富,即與天主及他人建立一個更深入的愛的關係。

十誡中最後的一誡教導我們不要貪戀別人的財物。這條誡命擴展並補充第九誡的禁止肉身的貪慾,而第十誡則禁止貪婪他人的財物,是第七誡所禁止的偷竊、搶奪和欺詐之根。貪婪,如行淫一般,源於誡命所禁止的祟拜偶像,第十誡是針對心靈的意圖,連同第九誡總括十誡的各條誡命。第十誡禁止我們不義地去貪那不屬於我們,而屬於別人或者應該是他人的事物(教理2534-35)。當教會談及第七及第十誡時,很多時強調私有產權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即我們不可以不合法地剝奪他人這項權利,但同時也強調財物和私產在整個天主創造及救世計劃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即我們要善用天主所賞賜的財物,把它們成為愛主愛人的工具,為服務天主的旨意而作出貢獻。

第十誡禁止貪心及對地上財富過度的佔有慾,以及對財富及其權勢的無節制的貪婪。此誡命還禁止人有行不義的慾望,以致損害近人的世間財物(教理2536)。第十誡也要求人從心裡消除嫉妒。嫉妒即眼見他人的財物而感到不快,也是想將之據為己有的過分慾望,即使非法也不惜。嫉妒往往招致更大的壞事。智慧書上說:「就是因了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教理2538-39)

在教會的傳統上,貪婪和嫉妒都是七罪宗之一,即由此而誘發其他邪惡和罪行。(其他五罪宗是驕傲、慳吝、迷色、忿怒和懶惰。)聖奧思定常常視嫉妒為「特別屬於魔鬼的罪」。從嫉妒生怨恨、誹謗、誣衊、幸災樂禍,對他人的發達不快等。當嫉妒驅使人希望別人遭遇重大災害時,就是大罪。嫉妒是不快的一種表現,因此是對愛德的拒絕;受過洗的人應以慈善加以抗衡。嫉妒往往來自驕傲,受過洗的人應練習度謙遜的生活。當人懂得為弟兄的進步而高興時,天主就因而立刻受光榮。因為祂的僕人已知道克服嫉妒,視他人的功績為自己的喜樂(教理2539-40)。

耶穌吩咐祂的門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捨棄他們的一切所有(路14:33)。耶穌以窮寡婦給門徒作榜樣,指出這寡婦是從她的窮困中,把她所有的一切生活費都獻出了。擺脫財富的命令,為進天國是必須遵守的。在山中聖訓裡,耶穌也稱讚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聖言稱人精神上的謙抑自下和淡泊為「神貧」;聖保祿也舉出天主的貧窮為例,他說:「祂為了你們成了貧窮的」(格後8:9)。總的來說,所有基督徒都要正確地誘導自己的情感,以免違反福音的貧窮精神,去享用世物及依戀財富,而阻止其追求完全的愛德。的確,對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擺脫對現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滿足。看見天主的人,就已經得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富(教理2544-48)。

梵二大公會議也教導我們要好好地運用財物去實踐愛德,尤其是現在世界上大部份人尚處於貧困之中。信友們有義務盡其所能,解救現代疾苦;並且應如古時的習慣,不唯以剩餘財物,而且以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來賑濟他人。因為基督教會的光榮與標誌便是信友們的貧窮及愛德精神(現代88)。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經驗過貪婪和嫉妒嗎?你會怎樣處理這些慾望和誘惑?
2. 你會怎樣處理你的財物,好使它們成為你在日常生活中愛主愛人的工具?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主禱文 —— 全部福音的撮要

今天舊約的讀經講述亞巴郎送上主前行,上主忍不住將心中要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的計劃披露出來。於是亞巴郎便走近上主,進行了一番親密坦誠的對話。亞巴郎與天主同行,使人聯想到在創世之初,亞當本與天主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因為他犯了罪,傷害了與天主之間的友誼,失去了恩寵。如今,亞巴郎卻因著天主的誠信和眷愛,得以在天主面前行走,與祂談話,甚至向祂進言。在中東的文化裡,人們十分重視同族與血緣的關係,認為彼此有照顧對方的道義和責任。亞巴郎為索多瑪城的人求情,不只因為侄兒一家住在城中;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他也不願見死不救。天主與亞巴郎的關係亦好像恩主與恩客,恩主有本份給恩客提供保護和幫助。亞巴郎多少用了這種心態向天主祈求,他知道自己在上主面前微不足道,但仍戰戰競競地與上主討價還價,因為他心底裡看透上主的仁慈,並認為祂的公義是不會容許義人與惡人一同被消滅的。教會往往以亞巴郎作為一個祈禱的楷模,不只顧自己的事,也顧及別人的事,並為別人轉求。聖詠 138 則表現出祈禱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 感謝天主俯聽人的禱告,並在困難中出手拯救。

在耶穌年代,教導跟隨者祈禱是「辣比」(師傅)的責任,而每位辣比的祈禱因有其獨特之處,往往令他這個團體聚在一起時,更容易被認出來。耶穌教導的主禱文,一開始便與眾不同,因為他教人稱天主為「父」。如此一來,每次我們唸這禱文時,便意識到天主與自己不僅是神人之間的關係,也因著耶穌的緣故,已昇華至一種猶如有血緣的父子關係。就連福音中的第二個比喻 (路11:11-13),也充滿了父子之情。至於第一個比喻 (路11:5-8) 則為提醒祈禱的人不要怕麻煩,堅持到最後時,天主還是會將所需的一切賜給我們。讀經二的哥羅森人書告訴我們因著在基督內的聖洗,天主已將我們的過犯,一筆勾銷。這令我們想到舊約時代亞巴郎只能以說客身份替人向天主求情;新約一到,我們便可與基督一同生活,同呼天主為父,成為祂的義子。

聖師戴都良說:「主禱文是全部福音的撮要」,究竟這句話如何了解?當耶穌說「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時(路 24:44),所指的就是全部聖經都要在他內實現了。「福音就是這喜訊。山中聖訓是首次宣講這喜訊的撮要。而主禱文是這宣講的中心......主所留給我們這禱文的各項祈求變得清楚易明......山中聖訓是生活之道,主禱文是祈禱。在這二者之中,上主的神以新的方式推動我們內心的願望,這內在的推動,使我們的生活生氣勃勃。有關這新生活,耶穌以祂的說話訓示我們,並教導我們以祈禱求取新生活。我們在基督內的生活是否正直,全在於祈求的是否正當。」(參《教理》2763-2764)。此外,主禱文不單是聖經的中心,它也是教會最卓越的祈禱。在教會所有禮儀傳統中,它是日課主要時辰的構成部分。在聖洗和堅振聖事中,領受者學習以天父必會垂允的唯一聖言呼求祂,以獲得天主的生命 (參《教理》2768-2769) 。在感恩祭中,它安置在感恩經及領聖體之間誦唸,以綜合呼求聖神禱詞所表達的一切需要及轉求,對主的救恩,尤其是天上神糧的期盼 (參《教理》2770-2772)。

總而言之,主禱文為基督徒的生活做了個簡單的撮要。基督徒因著聖神的德能,能稱天主為父;在這種父子關係之中,我們要全心仰賴上主,相信祂的照管,祈求祂的幫助,尤其是在凶惡和誘惑中。我們也要分担基督傳揚福音的使命,使天國早日臨現人間。

生活反思/實踐:
1.  主禱文即是「天主經」。你每天唸「天主經」多少遍?通常什麼時候會誦唸?誦唸時有什麼感覺嗎?
2.「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你做得到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聖言的傾聽者

今個主日的第一篇讀經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篇章,記述了亞巴郎夫婦接待了三位「神秘賓客」,聖經作者沒有描述到亞巴郎是如何認出這「三位」是天主的使者,但從亞巴郎的反應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他知道這「三位」並不單是尋常過路的旅客。在這三位 使者離去前,他們向亞巴郎透露天主對他的許諾快將實現,他的妻子撒辣明年將誕下一個兒子。我們生命中都會遇到不少過客,但我們如何可以像亞巴郎那樣,認出 他們是天主的使者?並相信他們是在講論天主對自己的許諾?今天的答唱詠可能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上主的使者理應是和上主一起的人,他們會有這些特點:「行 為正直,做事公平,從自己心裡,說誠實話的人......」。聖保祿宗徒則更清楚的指出,我們是在那些為主的緣故而受苦的弟兄姊妹身上,聽到那本是隠藏的 天主的道理。

今天的福音則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耶穌到瑪爾大的家作客,瑪爾大為伺候耶穌而對妹妹瑪利亞抱怨。耶穌則提醒瑪爾大,靜下來細聽他的說話是「更好的一份」。雖然今天的讀經一和福音的場景都是款待客人,但它們的重點卻不是在款待的「工作」上,而是「聆聽」上主對人的說話。

梵二大公會議的《天主的啟示》憲章向我們指出,天主透過言語和行動通傳祂對人的偉大愛情。祂以行動彰明並堅強了用言語所表明的道理及事物;而言語則宣講祂的救贖工程,並闡明其中所含的奧蹟。(參 DV 2)「既然天主在聖經裏是藉人並用人的方式說了話,所以講解聖經的人為明瞭天主願意同我們交談什麼,需注意尋找聖經寫作人真正願意表達的是什麼,以及天主願意用他們的話,顯示的是什麼」。(DV 12)啟示憲章提醒我們,天主的聖言不只是印在書上的文字,或只是掛在口邊的金句,而是生活的聖言,透過基督的一生、祂的宣講、祂的死而復活,揭示天主對我們的愛。

因著對天主聖言的這份理解,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其中一項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對聖道禮儀的重視,尤其是感恩祭中的讀經集,因此與會主教們決議「為給信友們準備更豐盛的天主言語的餐桌,應該敞開聖經的寶庫,以便使教友們,在規定的年限內,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分」(SC 51),同時提醒我們「在宣讀聖經時,天主向各時代的一切人發言,並願他們領悟。而講道時所作的生動闡釋,則有助於(信友)加深對天主之聖言的領悟,並充分發揮它的效力」(GIRM 29) 

加強對天主聖言的理解,與會的教父們亦勸勉教友要勤讀聖經:「神聖的公議會也同樣懇切並特地勸告所有基督信徒,特別是修會的會士們,要藉多讀聖經,去學習『耶穌基督高超的知識』」(DV 25),並引用聖熱羅尼莫的名言:『原來不認識聖經,即不認識基督』,同時亦希望我們能以祈禱伴隨著聖經閱讀,使之成為天主與人之間的交談,因為正如聖安博所說:「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向祂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是否常常只管忙於教會的「事工」,而忘卻停下來閱讀聖經,聆聽天主對我的呼喚?
2.  在我生活周遭遇到的人身上,我有沒有察覺到上主的身影?他們是否為我帶來上主的訊息?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愛近人

今天申命紀的讀經內容,作者再次向以色列人保證天主並沒有捨棄他們,必帶領他們到達福地,堅守祂的盟約。然而,以色列人須聆聽天主的說話,全心全靈的遵行天主的誡命。其實天主的話離他們不遠,就在他們的口裏、心裏,使他們遵行,這由心而發的行為是基於對天主的愛。因此,遵守天主的法律絕非只是外在的行為,卻是由內裏的愛所推動的。

在福音中,耶穌再次重申這盟約的態度和精神繫於兩條愛的大誡命。愛天主和愛你的近人如同自己,是天主所渴望的,也是耶穌所教導的核心。耶穌藉着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把「愛近人」的理解帶進新的領域,超越舊有的範疇,就是不是只愛你喜歡的、認識的,而該超越愛所有人,包括陌生的、異地的,甚至是令人厭惡的。

耶穌曾多次向群眾說:祂來不是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為成全。」(瑪 5:17) 在祂的教導中提及十誡,但祂卻強調聖神的德能在十誡的文字中運作。耶穌所宣講的義德,超過
經師和法利塞人,也超過外邦人的義德。祂發揚了十誡的全部要求。(參閱教理 2054)

當有人問耶穌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時,祂回答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瑪 22:37-40)。故此,我們「解釋十誡,必須在愛的誡命光照下。這是一條二而一的愛的誡命,而愛就是法律的滿全。」(教理 2055)除此之外,耶穌更指出跟隨祂是包括遵守誡命,因為法律並沒有被廢除,而是邀請人們在他們的師傅身上,即祂的傳教生活、以及苦難和聖死中,發現祂就是法律的圓滿實現。(參教理 2053)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常鼓勵勸勉教友行善工哀矜,透過這些愛德的行為去幫助我們的近人。「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教理 2447)

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友傳教法令》清楚指出:愛德慈善的工作於現今世界更為迫切及普遍。「在今天,愛德行為能夠,也應當包括任何人及一切的需要。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人缺少飲食、衣服、房屋、醫藥、工作、教育,或者缺少為度一個真正人的生活必需的方法,為災難或為疾病所苦,受流徙或監禁的痛苦,基督的愛德便應去那裡尋獲他們,加意安慰他們,援助他們。......教友因此應重視並盡力支持慈善事業和社會輔導工作,無論其為私人的,或是國家的,連國際性的也包括在內,在這事上和一切有善意的人合作,藉以有效地支援每一個遭受困苦的個人和民族。」(AA8)

現任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說:「慈悲正是教會生活的基礎。」(10) 勸勉基督子民思索慈悲的神形哀矜善工。「這
是喚醒我們良知的方法,因為社會的良知面對貧窮已日益麻木。讓我們深入福音的核心;在這裡窮人尤其體驗到天主的慈悲。」(15)

基督將這愛近人的誡命歸為祂所特有,並且賦給了它新的意義,就是祂願意把自己和祂的弟兄們一樣看待,作為愛德的對象,他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少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了」(瑪 25:40)。祂取了人性,與全人類結了超性的連帶關係,使人類與祂成為一個家庭,並將愛德作為祂門徒的特徵,「如果你們之間彼此有愛情,世人因此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 13:35)(參閱
AA8)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今天的福音,耶穌教導我們愛近人如同自己,對於這個愛的命令,我實在如何在生活中回應,是否知道這是天主所渴望的回應?
2.  對於現今世界的災難、痛苦和饑餓,我可如何為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行神形哀矜善工,展示天父的慈悲?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 月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因福傳而存在

「教會」一詞,有「召集」的意思:天主從世界各地召集自己的子民。教會的生命源自天主聖言及基督聖體,教會的特有使命便是傳揚福音:將福音的喜訊和生命的泉源,向世界顯示。

今天的讀經及福音選篇內容環繞著教會。依撒意亞先知記載著上主的許諾:「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你們的心要歡樂。」耶路撒冷是新約「教會」的預像,表示我們在教會內得到安慰。讀經二中聖保祿申明基督為我們被釘死十字架上,令信徒們成為「新造的人」,身上帶著耶穌的烙印和基督的恩寵,指出門徒傳教工作的苦與樂。聖路加在福音中記述耶穌派遣七十二位門徒往各城鎮傳揚天國的喜訊,是向外邦民族傳揚福音的先聲,門徒因此而歡欣鼓舞。

事實上耶穌是第一位最偉大的宣傳福音者:他揭示天主的國、以宣講、行奇蹟等多種方式描述天國的喜樂、闡明天國大憲章的要求、確切宣布天主的救援-就是主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耶穌宣明:「我被派遣正是要作這事。」他承行父命,達致完備的境界,甚至為救贖人類而犧牲寶貴的性命。(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7)

耶穌其後派遣門徒去宣講福音,在五旬節那天,他派聖神來聖化教會,從那時起,教會開始公開宣講,為救恩而召集一切人。(參教理 769)凡真誠接受福音的信徒,徹底的悔改、更新,皈依基督,成為「新造的人」,以耶穌的名聚集一起,參與禮儀、彼此服務、實踐愛德,在團體內共融合一,並接受派遣,傳揚基督的喜訊,建立天國。

時至今天,教會在天主的安慰和照顧中,繼續自己的旅程,普世教會每年都有新信徒的加入,凡藉聖洗聖事,歸於基督、藉聖神的助佑,分享基督的生命,同時也接受門徒的使命:肩負保管和傳揚真理的責任,這的確令人鼓舞。

不容置疑,宣傳福音是教會特有的恩寵及使命。慈母教會在歷任教宗的領導下,常提醒信眾:「必須世世代代發展基督本身的使命。」(教理 852)目前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資訊發達、知識的日新月異,時代的進步,反而令很多人生活在罪惡及黑暗中,這督促著福傳事業的刻不容緩,因為教會的存在目的,正是為宣傳福音-即講道及教訓,好使罪人與天主和好,同時在紀念基督的死亡及光榮復活的感恩祭中,永遠舉行基督的祭獻。(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4)

一直以來,教會秉承著是「基督奧體」,不斷向信徒指出「真理」「生命」之道,提供一座正義、安慰之所。為此教宗保祿六世督促每位信徒正視福傳使命,催促大家將救
恩的信息,傳入不同的文化,使整個人類得以更新。這使命同時亦會為個人良心,集體良知,個人活動和生活及環境帶來轉化。他闡釋讓不同的文化福音化,就是將福音帶到
不同的民族、階層中,深入本土文化中,藉著復活的基督,聖神的帶領,將公義審判的標準、正確的倫理價值、思想行為的路線,融合在他們各自良好的文化中,而在種種不
足之處,需要福音的治癒,從而轉化為天主聖言及救世計劃相符的價值,從而革新人類。(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8-20)

二千年以來,教會對福傳的概念不斷發展,增潤,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福音新傳(new  evangelization)的重要:就是把福音在今日信友的生活中重新植根,特別是有長遠教會傳統而信仰受現代俗世主義所蠶食的教友們,好使天主對人類慈愛的計劃,得以在現代世界的各種處境中展現出來。(教理講授指南 17-28號)

我們必須承認,福傳的使命任重而道遠,要將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這是一條困難的進程,面臨重大的挑戰,這涉及教會自身的反省和實踐,同時更要保持教會的統一及完整性。(參〈救主的使命〉52 )但憑著信德,基督答允天天與我們同在,聖神蘊藏在共融的教會內,我們相信是主基督帶領我們將喜樂和希望的訊息廣傳於世。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今天的福音,主耶穌教導門徒出外傳福音,祝願人家平安,在你的福傳經驗中,你能否像耶穌是「和平之子」,將平安帶給別人嗎?你為此而感恩嗎?
2.  你認為現今香港社會,人們渴求甚麼?你願意和未認識基督的親友分享你的信仰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