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痛苦的意義

基督苦難主日是聖周的開始。在聖周,教會隆重慶祝耶穌基督在世上生活最後幾天所完成的救贖奧蹟:從他榮進耶路撒冷,直到他的苦難,聖死與光榮復活。(參教理 560)彌撒開始時,以「聖枝遊行」,或「隆重進堂禮」,或「簡式進堂禮」,來紀念基督榮進耶路撒冷的事績,好使基督君王的凱旋遊行,與宣告他的苦難,容為一體。今天的焦點是基督的苦難與死亡。

讀經中的苦難與救援
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三首「上主僕人」的詩歌。這是寫於以色列民充軍巴比倫的時期,目的是在這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時刻給予以民安慰和希望。作者藉著「上主僕人」詩歌,揭示以民所受的痛苦的意義。上主的僕人完全聽命於上主,儘管面對一切痛苦,也毫不退縮,因為上主是他的救援。在之後的第四首「上主僕人」的詩歌,更清楚講出上主僕人的犧牲為眾人帶來救恩。早期教會認定先知書中受苦的「上主僕人」是指向耶穌基督。

答唱詠,聖詠作者描述自己所受的苦楚,他已不像人形,但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因為他的祖先經驗過上主不離不棄的拯救。所以,憑著過去的經驗,在信德中,詩篇作者雖然受盡痛苦,仍然讚美歌頌上主。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是這篇聖詠的首句。這指出,如同聖詠作者一樣,耶穌在絕境中,仍然堅信上主的救援。

讀經二,斐理伯書講出,基督如何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舉揚了他。這猶如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上主僕人」。這裡帶出重要的神學思想:基督降生成人,空虛自己,聽天主的話,甚至不惜受苦死亡,但是,他的苦難與死亡為世人帶來救恩;他復活了,天主舉揚了他。保祿強調,我們在基督內獲得救援,我們的痛苦也找到意義。在保祿的另一封書信,羅馬書,講出作為基督徒,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我們受過洗歸於耶穌基督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3-4)。

福音,路加記載的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舊約描述的「受苦的上主僕人」,完全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基督受盡身心靈的痛苦:山園祈禱顯示耶穌極度的驚恐;他被出賣、被背棄、受盡凌辱、受酷刑、背十字架上山、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最後晚餐,耶穌擘餅遞給門徒時所說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載。這句話只是指向彌撒中的聖祭禮儀嗎?同樣是路加寫的《宗徒大事錄》,記載了第一位殉道聖人斯德望之死(宗7:54-60)。在此,路加延續了「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的闡釋,就是參與基督的苦難與死亡,也必定與基督同受光榮。

痛苦的意義
疾病和不同程度的痛苦是人生必會面對的。在信仰內,這些痛苦有它的意義。痛苦雖是原罪的後果,但因着耶穌基督的救世苦難,我們在痛苦中與祂結合,使痛苦獲得一種新的意義:痛苦成為參與耶穌救世工程的一種方式。(教理1521)為保祿來說,基督的苦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是一切救贖的模式。他說:「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後4:8-10)。雖然痛苦有其意義,但基督也教導我們必須關懷受苦的人(瑪25:31-46)。基督也動了慈悲的心治癒病人。教會的病人傅油聖事,幫助病者在疾病的煎熬中看到基督的痛苦,更緊密地與基督結合,分受基督的痛苦,也分享他的救恩。(參教理1522)

生活反思/實踐
1. 祈求天主,派遣聖神,幫助我回憶在我的生命中,天主給予我的慈愛眷顧和帶領。讓這些經驗,堅強我的信德,使我在困苦時,仍然深信天主的慈愛眷顧,在主內享有平安與安慰。
2. 今天的讀經,讓我們看到基督也經驗過莫大的痛苦。當我遇上各種困苦時,讓我記得「天主與我同在」,主耶穌基督和我一起擔負我的十字架。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