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作主的門徒需棄絕自我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智慧篇的作者讓我們明白到人生的局限,人縱然希望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人又如何可以想像到天主的旨意?我們唯獨信靠聖神,才能獲得「智慧」,並按祂的路徑而行,最終才能獲得救恩。聖詠的作者回應著讀經一中談及的「智慧」——藉著這智慧,世人獲得了拯救,而我們在信仰的光照下,明白到這智慧實際上指向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

讀經二中,聖保祿宗徒向費肋孟作出請求,請求他寬恕奴隸敖乃息摩,並要求將他視作弟兄一般看待。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是一項根深柢固的制度,出走的奴隸原本是死罪,但保祿卻要求主人不單寬恕這位奴隸,還要求待他為可愛的弟兄,這要求其實是顛覆著當時的社會制度,但卻讓基督徒反思,我們要為福音的緣故,棄絕自己固有的思維,卻要以愛德的眼光來行事。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這話為大部份
人都很「生硬」,因為耶穌不是來宣講愛的喜訊的嗎?為何在這處,祂卻要我們「惱恨」自己最愛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首先我們要從語言學去了解,在閃族語系(希伯來文是其中之一)中「惱恨」一詞不一定是指情感上的憎恨,而可以是表達一種「依附的比較」,意思即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要先以天主作為生命中的「首位」,這其實只是第一誡的重申。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信仰比親人,甚至自己生命更為重要。耶穌吩咐門徒,要愛祂勝過任何事物及任何人,並要他們為了祂和福音的緣故,「捨棄他們的一切所有」
(路 14:33)。(教理 2544)

教會的靈修傳統亦教導我們不要貪戀世物,要度神貧真福的生活,因為「對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解脫對現世財物的過分依戀,而在享見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滿足。『享見天主的許諾,超過一切真福。在聖經裡,看見就是擁有。看見天主的人,就是已經得到一切可能想像的財富』」。(教理 2548)

梵二大公會議亦勸勉我們:「基督徒常應師法表揚基督的仁愛謙遜,教會欣喜在主的懷抱中,有許多的男女更切近地去追隨救主的自貶,更顯著的加以表彰,以天主兒女的自由,承受貧窮,捨棄自己的意志,這些人都是為了天主,超出誡命的範圍,在成全的事上,自願屈服於他人,為能使自己更完善地相似基督的服從」。(教會 42)教會當中更有些弟兄姊妹以特別的方式,堅決地捨棄自我,回應天主的召叫,跟從福音的勸諭,願意度獻身生活,宣發神貧、貞潔和服從三願,去服務教會。他們的見證常為信友帶來鼓勵,讓我們明白捨棄自我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們這份貶抑自己的謙遜精神提醒我們在這物質充斥、自我主義的時代,我們能否事事以天主的旨意為先?

生活反思/實踐
1.  有沒有甚麼人、事、物你覺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重要過天主? 這些曾否成為你親近天主的障礙?
2.  你有否因你作為基督徒的身份而捨棄過甚麼?當中有甚麼掙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