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成義

所有人都犯了罪,沒人能拯救自己。因此在天主的愛內,祂想出了既摧毀罪惡,又能拯救罪人的方法,就是派遣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藉著聖神和恩寵的力量,把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人與天主恢復到正常的關係。因此,人只能靠基督「成義」,在天主內得回生命,進入祂和天父那圓滿無缺的關係之內。(見《青年教理》337)。今天的主日讀經,便令人深深體會到人的成義是由於天主的仁慈。

讀經一的智慧篇原屬本書後篇的內容,上文是關於智慧怎樣由埃及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並懲罰了那些狂傲的敵人。十一章這部分則指出天主是萬善和全能的,祂愛惜一切,憐憫眾生,絕不會惱恨自己所造的任何事物;就算祂懲罰罪人,也是為警告他們,讓他們及早離棄惡事,轉向天主。聖詠 145 是一首讚頌天主的詩歌,裡面充滿對天主慈悲信實,以及祂對待受造物的寬宏大方的描寫。

天主對人的慈愛,白白賜予恩寵,以及如何使人成義,在新約中更為清晰易見。路加福音中的稅吏長匝凱便是個因著耶穌基督而成義的典型人物。他出自好奇,置自己的身份於不顧,跑在眾人前,爬到樹上,為了看看耶穌的風采。豈料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耶穌走到樹下停下來與他交談。當下,故事中兩位主人翁——耶穌和匝凱遇上了。耶穌主動要求到匝凱家中作客,匝凱不勝欣喜地接待了耶穌。匝凱原本只有一個十分單純的願望:「要看看耶穌」;不過他從沒想過耶穌不單注視到他,還把他的心靈看穿,吸引著他,並翻天覆地的改變了他。在恩寵的驅使下,匝凱認出自己過往作為稅吏長那種罪惡的生活,遂向耶穌承諾捐出自己財物的一半給窮人,更將自己的罪行比作偷竊般的處理,四倍償還給曾被他欺騙過的人。

如果我們將前一章的首領(路 18:18-23)和匝凱兩個同樣有財富和權力的人,對耶穌邀請的回應作一比較,便可明白當人們感嘆富人不易得救時(18:26),耶穌回答「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有什麼意思了。原來天主從不放棄任何人,其實一個人的財富有多豐厚,也不足以令他失去救恩,只是一個人怎樣回應天主的呼召,怎樣看待和善用自己的財富,才是關鍵。表面看來,匝凱沒有像那首領一樣虔守誡命,然而最終他接受了基督進入他的內心,聽從了祂的話,與聖神的恩寵合作,真心悔改而「成了義人」。

讀經二是保祿宗徒給得撒尼落教會的團體信友寫的信。當時有些人的言論說基督再來的日子臨近了,令部分的信徒陷於混亂中,忘卻了該如何善渡日子。因此,保祿在祈禱中求天主以祂的德能幫助各人修德行善,務使行為上相稱天主的召叫,成為一個有信德和成義的人,在耶穌內分沾天主的光榮。事實上,為我們領了洗的人來說,救恩的工程已展開了,因為我們在聖洗聖事中參與了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成為義子,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又把聖神具有使人成義的力量的恩寵,無條件地給予我們,只要我們遵行天主的旨意,活在光明中,縱使有時罪惡和私欲偏情會攻擊我們,但成義的效果可以淨化、解救和治癒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重新與天主和好。(參《教理》1987, 1990-1991)。

生活反思/實踐
1.   生活中,你有懷疑過天主對你的仁慈和愛嗎?你怎樣才相信天主愛你,願意寬恕你,並以祂的恩寵幫助你?
2.   耶穌時常尋找我們,祂願意進入我們的心,在那裡住下。若祂今天來到你那裡,你覺得耶穌滿意這個「地方」嗎?你認為你需要重新整理這地方?有什麼東西你要移走、收拾、潔淨的嗎?你又會以什麼來裝飾這地方?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6 年 10 月